典耀中华|语言赋能乡村振兴 青春奏响时代强音 ——贵州师范学院语言文字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黑眼睛黑头发,生在大中华!”在石阡县困牛山红军学校的齐心书屋内,清脆的童声伴着轻快的节奏,孩子们用普通话铿锵有力地朗诵着爱国诗歌。这是推普实践队在困牛山红军学校齐心书屋开展“典耀中华·书香家国”红色文化作品朗诵比赛的现场。一个小选手在舞台上略显紧张,队员立即上前轻声鼓励:“深呼吸,一个字一个字慢慢说,你一定能行!”
队员鼓励参加经典诵读比赛的小朋友
这样温馨的场景,正是贵州师范学院2025年暑期“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的生动缩影。作为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今年暑期,贵州师范学院创新推普模式,不仅在校内深化教学实践,更走出校园,与苏州大学等省外高校携手,组建十余支实践团队,奔赴石阡、印江、金沙、正安等县市,深入开展推普系列活动,将普通话推广与红色文化传承、乡村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惠及群众一万余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语言动能。
苏黔携手:跨省合作谱写推普新篇
贵州师范学院注重跨省校际合作,提升推普活动的广度与深度。文学与传媒学院“知音”黔行实践队与苏州大学文学院再度携手,在石阡县困牛山红军学校开启联合推普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上,两院学子庄严接过团县委授予的队旗,标志着跨省校际推普合作迈入新阶段。通过红色文化传承与普通话推广双向赋能,探索出“红色基因-通用语言”相结合的特色模式。两校学子共同重走红军跳崖路、参观展陈中心、协助培训“小红星讲解员”,在革命传统教育中深化对语言价值的理解。
两校推普队员在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下合影
在困牛山红军壮举展陈中心,两校学子共同聆听"小红星讲解员"用普通话讲述红六军团的英勇事迹。在学校操场,一位小讲解员自豪地介绍:“这面编号‘24-0081’的国旗曾在天安门广场升起,现在成为我们连接历史与现在的精神纽带。”
困牛山红军学校的学生“小红星”解说员
创新课堂:语言传承融入红色基因
贵州师范学院实践团队创新推出"小小解说员"培训课程,将社会实践所在地的红色革命故事作为主线,设计“小小解说员”“小小红领巾”等特色课程。在困牛山红军学校,志愿者们从困牛山故事引入,让孩子们主动讲、补充讲、讲完整,从而提高普通话交流和讲述能力。
“我很喜欢听爷爷讲红六军团的故事,但是自己总是讲不清楚,”一年级学生白景行说,“这次哥哥姐姐们教我怎么用普通话讲好,我学到了很多方法,希望以后成为一个真正的解说员。”
推普队员开展“小小讲解员”课程
“语小烯,请为我的发音打分。”在印江县城东社区儿童之家,孩子们正对着一个AI智能系统练习普通话。“乡音普语·‘话’聚同心”实践团自主研发的“语小烯”AI推普小助手,能实时为发音评分,让普通话学习变得更有趣。
小朋友用普通话与“语小烯”对话
在贞丰县平街乡花江村,“青耘黔行”夏乡之队将推普与耕读文化相结合,在“半禾共作耕读社”开展绘本共读、故事讲述等活动。孩子们用普通话表达所见所想,语言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活动结束时,一位孩子在画作上写道:“老师,你们像太阳一样”,并用工整的普通话朗读出来,让团队成员感动不已。
朗读活动现场
赋能乡村:语言打通产业振兴路
在印江县峨岭关村,“以音知心·乡村振兴”实践团队深入农户家中,发现不少村民因只会方言,在就医、出行等场景常遇沟通障碍。队员们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围绕“如何前往医院”、“哪里不适”等高频场景进行教学。
“以前去医院就怕听不懂,现在会说几句普通话,心里踏实多了。”一位学会基础就医用语的老奶奶笑着说。
推普队员跟村中老人交流
在一户村民家中,了解到老人因只会方言,与在镇上幼儿园说普通话的孙子沟通不畅。团队随即教授了“老师”、“学校”、“同学”及日常问候等词汇,并发放学习手册。“学习普通话虽不易,但一想到能和孙子畅快说话,就有了动力。”老人表示。
推普实践不仅局限于语言教学,更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乡音普语·‘话’聚同心”团队深入印江县峨岭街道同心村茶园,开展“茶香‘遇’话通”主题活动,向茶农发放自制推普手册,讲解茶叶采摘、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普通话术语,帮助村民克服与外地客商沟通的心理障碍。一位茶农表示:“以前卖茶怕说不清,现在知道怎么用普通话说清茶叶的好,做生意更有底气了。”
队员向村民介绍使用普通话表达茶叶相关术语
成效显著:语言之桥连通振兴之路
2025年暑期,贵州师范学院推普实践活动覆盖金沙、石阡、印江、正安、修文等10余个县市,开展活动数百场,直接服务群众及儿童超万人。活动不仅提升了村民的普通话应用能力,更通过语言桥梁促进了城乡文化交流、情感互通和产业发展。
队员活动集锦
多名受访村民表示,普通话学习让他们“外出做生意更有底气”“与子女沟通更加顺畅”。孩子们则通过参与活动增强了自信心表达能力,有的甚至立下“成为解说员讲好家乡故事”的志向。
队员活动集锦
作为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力量,贵州师范学院将继续发挥高校人才与专业优势,深化校地合作、创新推广形式,让普通话成为助力乡村振兴、促进文化传承、凝聚民族共识的强大工具,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高校智慧与青春力量。
实习记者:陈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