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夜郎铜钺到明代凤冠 贵州文物在舞台上“复活”了!

视听产品部 | 2025-11-24 11:38

11月23日,由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省戏剧创作中心)、贵州省博物馆联合主办,一鸢戏剧实验室演出的2025多彩贵州“大地之声”系列活动之《剧·汇》朗读会——“让贵州的文物活起来”活动在贵州省博物馆非遗剧场上演。

《剧·汇》朗读会——“让贵州的文物活起来”活动

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省戏剧创作中心)院长曹海玲介绍,《剧·汇》朗读会活动,是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贵州省戏剧创作中心)精心打造的品牌活动之一。在首届“从文学到戏剧”主题广受赞誉的基础上,本届活动旨在通过创新性的艺术表达,让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

《事死如生》《鹭羽傩心》《铜钺低语》《凤冠梦》《博物馆奇妙夜》五部作品,作品编、导、演皆为本土原创,采用截然不同的戏剧风格,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大胆展开艺术想象,呈现出多元而鲜活的叙事面。

《事死如生》聚焦“套头葬”铜釜所体现的古夜郎生死观

在赫章可乐的群山深处,一口羽人纹饰铜钺,沉默了两千余年。如今,它在舞台上被赋予声音与心跳。《事死如生》没有复原考古现场,而是借一位夜郎青年之眼,望向山外的世界:父亲带回的玉玦,采药人讲述的城池,自己凿山开路却坠崖身亡。最终,族人以“套头葬”送别这位勇者——铜釜覆面,不是终结,而是灵魂穿越器物通道、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启程。这场葬礼,既是对个体的哀悼,更是夜郎文明对未知世界隐秘而执着的向往。

《鹭羽傩心》将宋代鹭鸟纹蜡染百褶裙与屯堡地戏面具巧妙并置

而在安顺平坝的宋代墓葬中,女子长眠于靛蓝百褶裙之下,袖中紧握一把蜡染刀。鹭鸟纹样清晰如初,无一丝晕染,仿佛时间也为她的技艺屏息。这件鹭鸟纹蜡染百褶裙,与明代军傩面具,在《鹭羽傩心》中被编织进一段跨越族群的爱情:他戴狰狞傩面戍边护乡,她以素手染布织梦传艺。没有金戈铁马,只有晾布架上的微风与傩舞鼓点的回响,两种文化在日常的缝隙里悄然交融,温柔而坚定。

一位舞者缓缓举起一件不对称的铜钺,羽人纹在光影中若隐若现。这是《铜钺低语》的开场。没有对白,只有独白与肢体的对话:战国时期的持有者喃喃自语,现代舞者以扭曲、腾跃、匍匐回应。兵器不再是杀伐之器,而成为信仰的图腾、权力的象征、族群记忆的容器。古老纹饰与当代身体在此刻共振,历史不再是线性叙述,而是一场时空交错的低语。

《铜钺低语》采用独角戏结合现代舞的表现手法

遵义高坪杨相墓出土的金镶宝五凤冠,五凤展翅,珠光熠熠,其华美仅次于明定陵皇后凤冠。但在《凤冠梦》中,耀眼的不是黄金,而是冠下之人。面对丈夫在土司权力与朝廷忠诚间的动摇,一位夫人以柔韧之姿进谏。凤冠在此成为家国伦理的见证,也映照出边地女性在历史关隘处的清醒与担当。

忽然,孩子们的欢笑声响起,演员们头戴铜车马造型的夸张帽子,蹦跳登场,仿佛从东汉墓葬中跑出的精灵。《博物馆奇妙夜》用童话剧的轻盈,托起沉重的历史:两辆东汉铜车马,一辆辎车、一辆轺车,曾静静躺在兴义万屯与兴仁交乐的墓穴中;如今,它们化作故事的引子,串联起贵州从“地无三里平”到高铁飞驰、北盘江大桥横跨云海的交通史诗。童趣之下,是对“联通”这一古老渴望的深情回响。

《凤冠梦》借金镶宝五凤冠为叙事载体

总导演马玲介绍,“剧·汇朗读会”的核心理念,是将故事通过“朗读”与“演绎”相结合的方式呈现。朗读,保留了文本的诗意与思辨,为观众铺设理解的阶梯;演绎,则通过身体、空间与节奏,将历史情境转化为可感可触的情感现场。“我希望这次活动,能在观众心里留下一点回响:下次走进博物馆,看到一件铜钺、一顶凤冠、一条百褶裙,不再只是看标签,而是会想——它背后,有过怎样的心跳?”

曹海玲表示,未来,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将继续以“戏剧+”的方式,推动非遗、考古、民俗等资源与舞台艺术深度融合;继续与民间戏剧团体联动,为青年艺术人才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搭建起平台。“贵州的故事不仅能被看见,更能被听见、被记住、被一代代人传下去。唯有活在人心中的文化,才是真正的活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