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为桥 美食作舟——东盟青年交流周探索贵阳市南明区之行
8月12日,秋意渐浓的贵阳迎来了一场充满活力与情谊的文化盛宴。学员们踏上了探索贵阳历史文脉与民族风情的旅程,从晨曦中的甲秀楼到灯火阑珊的博物馆,开启了一段难忘的“贵州之绿”。
参会师生在甲秀楼合影留念
清晨,师生们抵达贵阳的地标性建筑——甲秀楼。在古色古香的楼阁与翠微园中,大家凝神倾听讲解,了解这座矗立于南明河畔的明代古楼所承载的贵阳历史变迁与文化积淀。历史的气息在古老的砖瓦和潺潺的河水间流淌,为一天的行程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调。随后,学员们沿着南明区蜿蜒的城垣步道徐徐前行,在古今交融的城市脉络中,感受贵阳独特的城市魅力。
越南留学生邓月娥与杨明玄在甲秀楼前合影
在青云市集,留学生们在烟火升腾中开启舌尖的探索,柬埔寨学员王万达对金黄软糯的蛋包洋芋赞不绝口,老挝留学生李麦彤偏爱清爽的黄瓜冰浆与抹茶酸奶,越南留学生黎道重则从香酥鸭中捕捉到花椒的灵魂。亮欢寨的一碗红酸汤更是彻底征服了大家的味蕾,越南留学生黎道重再次感叹:“酸汤开胃,花椒提香!”席间,苗族特色舞蹈翩跹而起,《万疆》古典舞演绎华夏气韵,芦笙古乐悠扬流淌。师生们伴歌舞品鱼宴,酸汤鱼的醇厚与稻花鱼的鲜嫩在舌尖交融。
柬埔寨留学生王万达正在品尝贵州脆哨
带着美食的余香,下午学员们前往贵州民族博物馆。在展示贵州少数民族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展厅内,跨越国界的文化认同感油然而生。老挝留学生李麦彤在观赏精美的苗族刺绣后惊喜地分享:“在越南和老挝北部生活的苗族同胞,同样传承着精湛的刺绣技艺,并且都流传着关于‘蝴蝶妈妈’的古老传说。”她也向中国学员介绍了家乡与贵州姊妹节意蕴相近的习俗:“在老挝北部过年时也有抛绣球的环节,遇到心仪的人互赠绣球后,男女便开始对歌、谈恋爱。”共同的根脉将不同国度的文化紧紧相连。
学员们正认真听着讲解
参观结束后,师生们在博物馆体验了富有民族特色的香囊制作。在亲手填充艾草、丁香等天然药材的过程中,文化的内涵得到了更深切的体会。越南河内国家大学陈士龙老师说,在自己制作的香囊中加了较多的丁香花,因为很喜欢《丁香花》一曲,持久不散香味总会将他带回到了自己小时候。陈老师在活动结束后说,无论是华美的服饰还是精巧的香囊,它们都承载着制作者和使用者对自身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热爱。
老挝留学生陈洋与他的搭档张枭展示自己的香囊成品
从甲秀楼的历史回响,到青云市集的烟火升腾,从亮欢寨的歌舞盛宴,到民族博物馆的文化溯源与香囊传情,都凝聚着“贵州之绿”的古今风华与民族魅力。东盟学子们以舌尖品味贵州,用脚步丈量历史,借巧手感知匠心。当相似的传统被识别,当共同的情感被激发,当青春的笑语在文化交流中回荡,中国与东盟青年之间的友谊之桥,必将成为双方心中珍贵的记忆,并播撒下未来持续交流与合作的种子。
文字:李承晋 邓思锐
图片:宋盛熙 吴文军 潘秀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