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拱坡
马拱坡坐落在务川县丹砂街道桃符村的最东面, 紧邻“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贵州10个最具魅力的民族村寨龙潭村,主要民族为仡佬族,距离务川县城15公里。东与镇南镇泰坪村、桐木村毗邻,南与都儒街道杨溪村、丹砂街道珍珠社区相邻, 西与丹砂街道官学社区接壤,北与镇南镇新阳村相接。
水文条件较为优良,茶溪河南北向穿越村落内部,马拱坡南部长干溪自东向西汇入茶溪河,年均降雨量1284.4毫米。村落内建筑多为合院平面布局形式,顺应等高线,主次有别,传承有序,修造历史清晰,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尊卑有序的文化理念。
村内的院坝、步道、台阶皆为石块铺砌,次第分布的院落之间通过一段段青石台阶相互串联,经过几百年岁月的洗礼,大多青石板仍然保留完整,道路线路组织脉络依旧清晰。
风景名胜
龙潭仡佬族文化村,原名“火炭垭”,位于务川县城东部12公里处洪渡河畔,建寨已有700余年了,据专家考证,这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仡佬古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积淀,是黔北仡佬族文化保存较好的一个村寨。龙潭民族文化村既是全省20个重点保护建设村之一,也是全省唯一的仡佬族文化保护建设村。
文物古迹
1.字库塔:字库塔是一座石砌小塔,约有2.5米高,底座为正方形,高1.2米左右,上半截为八角形圆柱体,腹空,正面有一长方形小窗。字库塔现状保存一般,塔下方的石块基座稍有倾斜,字塔本身也有一定程度的倾斜。字库塔于2010年7月被评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申允继故居:申允继故居是县级文保单位。建筑为仡佬族民居,建于清朝,整体保存较好,原为四合院形式,现存正房为一层木建筑,两侧设东西厢房,正前方设有龙门,现状龙门及厢房被毁,留有龙门柱础和两侧厢房遗址。建筑修建在高高的堡坎之上,堡坎以大块青石垒砌而成,旁边设置有条石台阶,院坝以方形青石板铺砌,院坝外面布置有条石坐凳。正房建筑结构为穿斗式小青瓦悬山顶结构,屋顶为悬山式青瓦双坡顶;中间堂屋有木质朝门,窗户为镂空雕花木窗户。
3.邹启忠故居:邹启忠故居为仡佬族民居,建于清朝,整体保存较好,单栋一层木建筑,面阔三间。建筑结构为穿斗式小青瓦悬山顶结构,屋顶为悬山式青瓦双坡顶;中间堂屋有木质朝门,窗户为镂空雕花木窗户。位于整齐石块堆砌的台基之上。屋前有整齐的石块阶梯连接屋前平台和房屋, 并有一个三分式开阔的院坝,为开放式院落。院落为整齐平整的石块堆砌。 该建筑是县级文保单位。建筑原为三合院形式的建筑群,现存正房及西厢房,东厢房仅有地基遗址。建筑为仡佬族民居,建于清朝,整体保存较好。院坝以方形青石板铺砌,建筑正房外廊与院坝之间以青石台阶连接,外廊外侧设有条石坐凳。正房建筑结构为穿斗式小青瓦悬山顶结构,屋顶为悬山式青瓦双坡顶;中间堂屋有木质朝门,窗户为镂空雕花木窗户。
非遗项目
仡佬族三幺台习俗
“三幺台”是当地仡佬族同胞最具特色且最隆重的一种食俗礼仪。每逢嫁娶、寿庆、建房、节日宴请等,都要动用“三幺台”。“幺台”是仡佬族方言土语,意为结束的意思。“三幺台”顾名思义,就是一轮宴席要经过饮茶、喝酒、吃饭这三道程序才算结束。
第一台:茶席,意为接风洗尘。就是让远道跋山涉水而来的宾客坐下,先喝碗油茶,摆上桌来助饮的则全是素食,如米粑、米花糖、粽子、饼子、糖食、核桃、花生、板栗、葵花、红薯干、油炸土豆片等,由尊者带头先取食,然后,其余宾客各取所需,以解途中的口渴和饥饿,饮的是仡佬族人特制油茶,从健康科学的角度上讲,也是为第二台的酒席做个铺垫,避免第二台席上一不小心吃过多的高脂、高热的食物,同时,也避免空腹饮酒造成身体的不适或伤害。
第二台:酒席,意为八仙醉酒。也就是每桌围桌而坐八个人,在这一轮酒席后都要吃好喝足,吃到有八分醉意,走路好似神仙一般,这样才表明主人的热情,也说明宾客领受了主人的情意。宴席上摆的“下酒菜”一般不少于九盘,分别为猪心、肝、舌、耳、腰花、肚片、香肠、瘦肉片、卤鸡等,每样一盘,每盘十片。主客开怀畅饮,不醉不休。主客在饮酒喝茶之际,正是互诉衷肠、增进情感之时,待酒足茶酣以后,才撤去碗盏进入第三台。
第三台:饭席,意为四方团圆。酒足饭饱,身体好,家庭和谐,事业兴旺、生意红火。饭席是最为讲究的一台。这是“三幺台”的正席,菜的碗数仍然是九碗,俗称“九大碗”(有的地方也有12碗)。“九大碗”是“登子肉”、酥肉、肉圆子、油果豆腐、灰豆腐、扣肉、黄花菜、笋子、汤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