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池河大桥:变迁的“跨度”
黎明前的一弯新月还未消隐,驾车从毕节沿着杭瑞、黔大高速公路往鸭池河大桥驰骋而去,只为在太阳升起时用镜头捕捉到鸭池河大桥在晨雾中最美的一瞬,用优美的构图向世人展示鸭池河大桥的壮观,进一步展现贵州省“十三五”以来交通运输大发展、大跨越中取得的成绩,大力凸显公路行业优良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天刚刚泛起鱼肚白,云海渐渐从峡谷里升腾,慢慢弥漫在桥面。金色的阳光一纵一纵地冒出山尖,照耀在桥上。无人机徐徐起飞,我们欣喜地按下一次次快门——初升的太阳、红色的横梁、白色的拉索、奔驰的车辆、腾跃的云海、山间的绿色与河两岸黑白相间的民居融为了一体,定格在镜头里,成就了一张张优美壮观的画面。
一座大桥如此吸引那么多喜欢摄影的人注意,不辞辛苦,舟车劳顿来看这座世界上最大跨径的钢桁梁斜拉桥,八成是因为鸭池河大桥的外观吸引了。
乌江有两源,南源三岔河,北源六冲河,两源自化屋基汇流,二水合而为鸭池河,鸭池河横亘在毕节和贵阳的交界,中间是河水滚滚的鸭池河,在重峦叠嶂的鸭池河畔,两岸是绵延的山,山高坡陡,乌蒙磅礴,地势险要。在鸭池河上建桥就成了修建贵黔高速公路修建的控制性工程。
施工队伍凭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为确保鸭池河大桥建成优质工程,大桥建设者们以“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为目标,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在“索塔节段钢筋整体吊装施工技术”“冬季高塔蒸养成套技术”“350吨大跨径缆索吊工程应用技术”“钢桁梁组装与整体吊装联合施工技术”“连体挂篮悬臂与落地大钢管支架施工工艺”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重大创新,确保了大桥建设顺利完成,完美地建成了贵阳岸塔高243.2米,黔西岸塔高258.2米,大桥主跨800米,桥面宽28米,全长1450米的鸭池河大桥。
贵黔高速公路的通车以来,山高谷深的乌蒙山区天堑变通途,也成为毕节和贵阳之间群众出行首选快速通道。
用照片记录下贵黔高速公路上雄伟壮观的鸭池河大桥,我们又来到清毕路(曾为G321国道,现为X004县道)修建的鸭池河大桥。只为从桥对比中寻找贵州修路搭桥的发展历程,用几幅简单的画面认识贵州交通事业的发展和贵州人民开山凿路,期盼走出去,渴望外面的人重新认识自己的期盼。
来到清毕路经过的鸭池河钢筋混凝土箱型拱桥上,拍几张照片,看一会儿桥。身边陆陆续续地驶过一辆辆车子,从毕节的黔西市进入贵阳的清镇市,或者来回往返。虽说贵黔高速公路已通车,但清毕路并没有荒废,依旧造福着两地的人民。
只是,在清毕路旁有一座已经有一座被封堵的铁索桥真的成了旧迹。站在桥头,目睹着历史上留下的斑驳,仰视桥头的桥墩上字迹模糊地刻着:“汽车过桥不少一分钟,不准机动车双车过桥”的标语。
此刻,这座桥已经荒废,只是沉寂地坐落在鸭池河上,桥却依旧能引起过往行人的注意,因为它有遗迹还能为人们做参照,激起人们去追寻那一段湮没的历史长河里的一个故事。
沿着清毕路从贵阳清镇市的新店镇进入黔西市大关镇,沿着321国道行驶不远,就可以看到黔西人民政府1985年在鸭池河左岸小箐坡头的盘山公路边修建的“红军强渡鸭池天险纪念”纪念碑。碑上记载:“鸭池河乃为乌江上游,清毕公路的咽喉要道,水深流急,两岸陡峭,史称天险……”
鸭池河上,从铁索桥到石拱桥,再到钢桁斜拉桥,每一次桥梁技术的进步都印证着贵州正在一步步深入实施交通运输脱贫攻坚战略,努力推进平安交通建设,为沿线群众脱贫致富创造基础设施服务。
过去,毕节民间流传着“种地种到山边边,开荒开到山尖尖”的俗语。这句话间接告诉我们,过去农村一直靠着开荒垦殖,自耕自给的小农经济生活模式,由于交通闭塞,本地农产品无法转换为商品经济,不能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贵州有“夜郎自大”之说,而有人调侃说:“不是夜郎真自大,只因无路去中原”。由于山大坡陡,老百姓耕种庄稼只能靠人背马驮,粮食也只能勉强自足,根本无法脱贫致富,交通基础设施的滞后一直制约贵州经济发展,群众生活水平也就无法从本质上提高。
随后,我们又驱车来到成贵高铁鸭池河特大桥,远远望去,深蓝色的大桥好不壮观。2019年12月16日,成贵高铁全线开通运营,动车组列车所经过的鸭池河特大桥,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连接毕节和贵阳的鸭池河特大桥,全长971米、主跨436米,是世界上最大跨径中承式钢混结合提篮拱桥,结构形式新颖,跨度大、受力复杂,安全风险极大,为世界首例。
横跨鸭池河不同时代的桥梁变迁的“跨度”,见证了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过程。弯道取直,高路入云,开山凿路,天堑变通途,“地无三尺平”的山地贵州正变成一个“人畅其行,物畅其流”的“平原”。
莫惊天堑险,黔道变通途,我们相信,沿线人民的生活也一定会随着时代的飞速进步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