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特稿丨云上的人——安检口的“平安守门人”
导读
国庆黄金周的喧嚣渐远,贵阳龙洞堡机场的廊桥依旧繁忙。那些被称为“云上的人”的身影,将假期的热闹化作一缕轻盈的丝线——一端系着贵州秋日的红枫黄叶,一端牵着冬日温泉的暖雾,悄然铺展开贵州秋冬文旅的新画卷。
他们是“守门人”——安检员,细致检查每一件行李,将安心悄悄放进旅客的行程;
是“摆渡人”——地勤人员,在廊桥间穿梭往返,为每一段旅程稳稳衔接;
是“钢铁医生”——飞机维修师,俯身机腹,精修细检,让飞机带着旅客飞向贵州的好山好水。
国庆的“黄金高峰”只是“云上的人”为贵州秋冬文旅按下的“续播键”。
当游客踩着黔灵山柔软的落叶漫步,浸入石阡温热的泉水驱寒,品苗寨长桌宴美味佳肴,听侗寨大歌飘向云端,那些仍守在安检仪旁、廊桥边、停机坪上的身影,正用专业与坚守,把“云上贵州”的故事,在秋冬的日子里写得愈发温暖、悠长。
而这份守护,也让诗与远方,在这片土地上,悄悄生根。
清晨,贵阳龙洞堡机场。
第一缕晨光穿透航站楼玻璃幕墙,20号安检通道前,身着深蓝色制服的郑英豪已接过旅客的行李筐。“手机和充电宝请单独取出。”轻声一句提醒,他重复了整整9年。
从青涩新人到团队“主心骨”,他用专业筑牢安全防线,以温情传递机场温度。方寸安检口,藏着数不清的故事。
说起岗位趣事,郑英豪总先想起入职后的一个上午。那天他在行李开包岗,开机员提示有箱包需开检。打开旅客背包,三瓶包装精致的本地米酒映入眼帘。“师傅,酒类不能随身带,请办托运。”他耐心解释。
没承想,老人皱着眉琢磨几秒,突然拧开瓶盖,仰头“咕咚咕咚”喝了起来。喝一口抹把嘴,语气执拗:“这是带给儿子的,托运怕摔碎,我喝了总不耽误事儿。”
看着老人认真又倔强的模样,郑英豪细细宣讲规定,又用气泡膜把剩下的酒仔细裹好,陪着老人往托运柜台走,反复叮嘱:“您慢点儿,别摔着。”“那时候才明白,安检不只是按规矩办事,还得懂旅客的心思,多帮衬一把。”
郑英豪(右)在检查行李
每当城市还在夜色中沉睡,郑英豪已踩着路灯的身影到岗。作为班组长,他拿着上一班的交接记录本,第一时间召开班前部署会。
“之前7号通道遗落个黑色双肩包,证件银行卡都在,已交失物招领,今天务必提醒旅客清点物品。”“有台安检机之前校准过,开机后再确认下X光成像。”“早班航班起飞前,所有通道必须开放,提前摆好安检筐和指引牌。”
设备状态、旅客流量、特殊旅客服务、航班变动,他一一叮嘱。为接住早高峰客流,他们总要提前许久做准备。等第一波旅客提着行李走进通道,所有安检员已各就各位。指引、查验、放行,每个环节都顺畅得像演练过无数遍。
“安检不只是看屏幕,更要盯紧人的小动作。”这是郑英豪9年的工作感悟。有一次在搜身岗值班,一位年轻小伙走进通道,神色和动作都透着不自然。
郑英豪按规范流程开展检查,过程中察觉异常,随即请同事支援,将其引导至非公开检查室进一步核实。凭着敏锐警觉和规范处置,他成功拦截了违规携带的危险物品,守住了航空安全的重要一关。“流程是基础,但神情慌张、动作僵硬这些‘活信号’,才是守住安全的关键。”如今,他常把这话教给新人,让“火眼金睛”的经验代代相传。
节假日的机场,是郑英豪和同事最“连轴转”的时候。客流高峰时,通道前的队伍从安检口一直排到值机区,晚高峰常常忙到深夜。
郑英豪
他站在查验位上,手里的安检仪没停过,嘴里的提醒也没断过:“麻烦电子产品单独放”“液体拿出来看一下容量”。说多了话,喉咙干得发紧,咽口唾沫都疼,他只能趁旅客换岗的空档,赶紧用舌头舔舔干裂的嘴唇,接着举起安检仪继续检查。
随着来黔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郑英豪从旅客的行李里,读懂了“贵州四季”:春夏天的便携花露水、新鲜刺梨汁,秋冬时的熏腊肉、野生菌;尤其秋冬,不少人带着对梵净山雪景、妥乐古银杏的向往而来,行囊里还装着御寒外套与便携暖宝宝。
每当看到这些带着烟火气的特产与出行装备,他总会多一句贴心提醒:“糟辣椒要密封好再托运”“充电宝需有3C标识才能带”“御寒衣物记得单独过检,既快捷又不易损坏”。既帮旅客避免因行李问题误机,也让贵州的特色味道与秋冬美景记忆,安稳跟着旅客走向全国各地。
有意思的是,哪怕不在上班,郑英豪自己过安检时,也改不了“老安检”的习惯。每次出去玩,不用安检员提醒,就主动把手机、充电宝单独放进筐里,液体也提前摆好,动作标准得像“示范操作”。
他还会下意识观察其他安检员的工作,暗自点评:“这条通道指引得清楚,放行也快。”“这个安检员语气亲切,旅客听着舒服。”有一次,看到前面的旅客没取出充电宝,安检员也没提醒,他差点忍不住上前补一句,才突然反应过来:“哦,今天我是来旅游的,不是来上班的!”
守在安检口这些年,他见过太多故事:旅客忘带证件,他帮忙联系机场派出所加急办理;老人不会操作自助安检机,他一步步教着刷身份证、摆行李;旅客遗落装着合同的公文包,他带着同事调监控,以最快速度物归原主,或是在失物招领处等候至失主领回。
对他来说,安检口不只是一道冰冷的安全防线,更是一个充满温度的“小窗口”。在这里,他见过赶飞机的焦急,也见过家人送别的牵挂;见过游客满载特产的喜悦,也见过归乡人踏上故土的安心,更见证着秋冬时节人们奔赴贵州山水的热忱。“看着大家平安踏上旅程,或者带着贵州的味道与美景记忆回家,我就觉得,守好这道岗,值了。”
说话间,又一波旅客走进通道。郑英豪挺直脊背,伸手接过下一个行李筐。晨光落在他的肩章上,亮得耀眼。
记者 杨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