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青声同音”志愿服务团: 以声线编织起民族团结的青春画卷

贵州广播电视台教育事业部 | 2025-08-23 14:09

帮助非遗马尾绣传承者提升电商销售和宣传技能,联合社区开展留守儿童爱国主义教育小课堂,实地调研少数民族村落普通话使用和民族语言保护的困境。

近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组织的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立项团队——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财经商贸系“青声同音”志愿服务团的11名师生,走进中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贵州三都,组织开展以“语言铺路、文化架桥、青春筑梦”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以普通话为梭、民族文化为线,在群山中织就一幅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的青春画卷。

聆听水族红音,推普与保护同行

在九阡镇石板村作为抗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志愿服务团成员既是历史学习者也是故事宣传者。这里记载了水族儿女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热血往事,志愿者们也在这里接受了一场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洗礼。石板村七旬水族老党员潘芝会,用水语讲述了他的党员生涯故事。爷爷的一句“因为我入了党,所以群众更相信我说的话”深深地触动了志愿服务团的每一位成员。他们的相机和话筒轻轻转动,这不仅是声音的采集,也是一场 “民族记忆DNA” 的抢救工程。“水族同胞的抗战精神是民族团结的生动写照,作为青年一代,我们要铭记历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财经商贸系学生周其贵说。同天,志愿服务团成员走访了60余户水族家庭,进行了普通话使用和水语保护的实地调研和宣传。针对当地留守儿童和老人普通话交流困难的问题,志愿者们开展“一对一”普通话教学,耐心纠正发音,并帮助老人下载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APP并指导使用,通过水族语言保护和普通话推广,让两种语言在交流中并存,才能让水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绘梦多彩童年,爱国薪火相传

在三都水族自治县麻光社区,志愿服务团成员是成长陪伴者的角色。8月15日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0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师生们提前准备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融合普通话推广的活动,通过历史回顾、语言互动、绘画创作等形式,为社区儿童们送上了一堂集教育深度与趣味体验于一体的成长课堂。在欢声笑语中孩子们不仅锻炼了普通话表达能力,也让他们铭记历史增强了爱国情感。执笔画家乡,激发了孩子们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鼓励他们成为传承和弘扬水族文化的使者。“听着孩子们用普通话铿锵有力的表达爱国之情,看到画作上家乡的色彩,我们传递的每一份知识都有了意义。”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学生杨平平说。

赋能非遗传承,服务凝聚真情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韦桃花的马尾绣工坊中,志愿服务团成员是技能传播者的角色。面对马尾绣工坊在线上平台直播销售及账号引流方面的难题,志愿者围绕选品、产品拍摄、产品上架、直播话术、发货管理、售后服务等内容展开了全面讲解,并进行了直播实操演练,助力绣娘在实践中学习,为当地非遗马尾绣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志愿服务团马不停蹄地赶往三都西部赛马城,换上志愿服立马投入到了紧张忙碌的志愿服务工作中,志愿者们积极组织起赛前热场活动,通过马面敲锣赛、抢板凳、西瓜速吞闪电战等趣味活动,不仅活跃了现场氛围,也进一步拉近了与当地民众的距离。在赛马比赛期间,志愿者们更是化身为赛事引导员,耐心解答游客疑问,确保赛事顺利进行,他们的身影成了赛马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推普语同音,优化服务情

在三都街道上,志愿服务团成员是普通话推广者的角色,个个手持普通话宣传手册和酒店从业者标准用语手册,走进了当地酒店进行普通话推广,志愿者们走访三都水族自治县城40余家酒店宾馆,耐心地进行了手册讲解和培训,手册上既有标准普通话接待用语,还有水语基本问候用语,让三都的酒店既有规范化接待标准,又不失本土文化特色。 

在石板村,志愿者们以录音笔为梭,将潘爷爷那句“群众信我,因我是党员”的质朴誓言,织进水族抗战记忆的经纬;在麻光社区,志愿者们以画笔为线,让孩童笔下的三都记忆与红旗共舞,绘就“团结爱国”的童真画卷;在绣坊直播间,志愿者们以手机为桥,把绣娘的作品拓展为技能的延伸,让传统的马尾绣搭上互联网的高速列车;在赛马场的喧嚣中,志愿者们以手册为尺,为酒店烙下“双语迎客”的文明刻度,让水语问候与普通话在民宿木门间相映生辉。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财经商贸系学生潘仁燕表示,“作为水族儿女,这片土地托举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结合这一次社会实践的成果,要进一步地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拓展自己的技能图谱,为社会、为家乡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七天的行程志愿服务团穿梭在三都水族自治县的城市与乡村,在本次社会实践中,团员们最终形成《童眼看三都 童心话团结》的图集、“水语留声辑”等多项成果并赠予三都水族博物馆收藏展示,17幅儿童画就是17颗种子,6.7G双语故事辑则是留给未来的文化保险箱,让传统文化在时光长河中持续闪耀,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三都的土地上持续扎根。接下来,团队成员将继续通过实地调研、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通过将课本知识与贵州各地特色发展相融合,赋能贵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来源: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财经商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