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不可说|那些描写赏花的诗词,画面感都十分强烈

撰文:孙秀华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 2020-03-18 10:50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雾尽,樱花将灿。”终于,各地的樱花、樱桃花都开得盛艳,如雪如,如诗如画,如如雾,如幻如梦。当然,各地基本上都是开启了网上“云赏花”的模式,现在,再让我们来个“赏花”模式吧。

唐代大诗人元稹有两首樱桃花的诗歌,可谓妙手天成之作,读来让人不由生发思古之幽情。其一是《折枝花赠行》,其诗曰:

樱桃花下送君时,一寸春心逐折枝。

别后相思最多处,千株万片绕林垂。

作者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元稹聪明机智过人,少时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

元稹的这首诗写“樱桃花下送君”,春心纷乱,两情依依,缱绻难舍,折枝为赠,聊以寄托离情别绪。继而海誓山盟,别后再无春色,唯有这“千万片”的繁花似锦沉淀心底,且不能比拟二人的万千真切相思!离情在繁花压枝、款款低垂的樱桃花下陶醉,相思与春心恰如春风吹拂着盛开的樱桃花,迷离恍惚之际,无可言说的惆怅似乎得以纾解,然而又“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整首诗画面感强烈,让人仿佛眼见樱桃花下,美好春光之依依惜别场景。花、人、心绪、离情互相交融,全诗空灵蕴藉而又余味袅袅。因此,这首诗,明里是写“樱桃花”,重点则是写“行”;表面上写花,实质上抒情;换句话说,眼里是樱桃花,心底是花下人,胸中是不了情……

其二是《樱桃花》,诗曰:

樱桃花,一枝两枝千万朵。

花砖曾立摘花人,窣破罗裙红似火。

诗写“樱桃花”一两枝无数枝,千朵万朵压枝低!很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一般的活泼亲切,这分明是“乐景”,然而在极端的富丽繁华之后,诗歌的情绪急转直下,睹物思人的伤感如春水泻地一发而不可收。“花砖曾立摘花人”便是该诗的“诗眼”——她曾经就站在这美丽的花砖上啊,红艳罗裙婆,你就像那春天里的一把火。其情景,美人如花似玉,婷婷而立,皓腕如霜雪,攀折樱桃花——而今,物是人非事事休,“人面不知何处去”,花砖依旧笑春风!那心心念念的“摘花人”又如何呢?

诗中的“窣(sū)破”比较难解。“窣破”就是“娑婆”(suō pó),是来自佛教的音译词,在这首诗里是形容树木的枝叶疏密有致的样子。宋代王禹偁《后土庙琼花》其二有“忽似暑天深涧底,老松雪白婆”的句子,也是用“婆”来写树木的。而元稹《樱桃花》这首诗里,“窣破”承接“摘花人”而写,又与“罗裙”链接,既写花的娇艳,又写人的娇媚,更是神来之笔。

就全诗而言,往事叫人频频回首,春风起,独自伫立,花砖犹在,如今火一般的樱桃花又一次勾起无相思,渲染着春情如梦,惆怅满怀……这首诗,也是平常话语道尽款款情深,冲和远却又感人至深。

后世樱花的诗歌当然也有很多,比如据传清代的邓尔雅诗曰:“昨日雪如花,今日花如雪。山樱如美人,红颜易消歇。”此诗明白如话,以“山樱”摹写“美人”,不说人美比樱花,实则美人堪比樱花,而又感叹青春易逝,红颜薄命。

鲁迅在其散文《藤野先生》开头写“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说是“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以“绯红的轻云”来比喻樱花,十分贴切自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智利当代著名诗人巴勃罗•聂鲁达有诗句说:“我要/像春天对待樱桃树般地对待你”,写尽了暖男对爱人的呵护、温柔与痴情——你想要的所有的温情,这儿都有。

而日本江户时期著名俳句诗人小林一茶(1763年—1827年),对着烂漫的樱花,颇有飞拔凡尘之想,他著名的俳句说:

婆娑红尘

樱花绽放。

巧合的是,他也用了“婆”一词,这与王禹偁用“娑婆”,与元稹用“窣破”,竟是暗合的,这或许表明诗人情真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据说,日本人对于樱花的态度是很崇敬的,具有神圣化的一种庄严。因为烂漫花期短暂的樱花,寄托着“在最美那一刻凋零”的向往,被认为是日本文化中关于死亡的集体潜意识的写照。

聚散不由人,以樱桃树为寄寓,写出生命无常的深沉感叹的,是与元稹并称“元白”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他的《感月悲逝者》就是这样的一首诗歌。该诗是写望月怀人的,不过他所怀念的人是已经故去的亲友。月下徘徊,樱桃树依旧,却真正物是人非,只有形单影只,泪下潸然,简直叫人不忍卒读

存亡感月一潸然,月色今宵似往年。

何处曾经同望月?樱桃树下后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