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走近“雍”有“新”思的贵州首位工艺美术大师@刘雍【秀美花溪∙溪山听见文化访谈】

贵州广播电视台故事之声 | 2023-11-26 12:30

我的使命就是——

推动贵州艺术走出贵州!

本土文化是我不竭的创作源泉。@刘雍

访谈现场

刘雍,1944年5月生,布依族,贵州福泉人。从事雕塑、壁画、挂毯、陶艺、漫画等项创作及贵州民间美术研究和收藏。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金属工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荣誉称号、被国家发改委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先后在《美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大公报》等著名报刊上发表各种作品2000余件。在中国美术馆及美国、日本、法国、奥地利等十余个国家举办个人作品展及藏品展。

500余件作品分别被美术馆和收藏家收藏,其中4件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89件陶艺、挂毯、雕塑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1件漫画作品被法国现代世界历史博物馆收藏,两件雕塑作品被维也纳大学收藏。作品曾两次获国际奖项,十一次获国家级奖项。他的父亲刘剑魂曾亲自策划主持花溪公园的建设,建成了“清晖楼”“飞云阁”“棋亭”“碑亭”“文笔塔”等建筑。

1.png

1、刘雍老师,您是如何走上艺术之路的呢?在您学习和创作过程中,有没有从家人的身影中生发出的作品?

刘雍一家在父母照片前合影

@刘雍:我的父亲刘剑魂是一位布依族的诗人与书法家。他要求我们从小努力学习,成绩必须名列前茅。他特别鼓励我画画,家里面订阅了各种画报与杂志。譬如:《漫画月刊》《三毛流浪记》《新华月报》《人民画报》等等以熏陶我对艺术的兴趣。特别是从小树立我原创第一的思维,因此临摹的作品最多给60分,原创的作品再稚嫩、笨拙,也给85-100的高分。

刘剑魂绘画作品:左为《枯藤老树》右为《风入松》

2、您身兼数长,在陶艺、壁画、漫画、雕塑、民间艺术理论研究等方面均有建树。是什么机缘巧合下使您的艺术创作从漫画转变到陶瓷和雕塑以及其他形式上来的呢?

@刘雍:按照每个阶段的工作重心,我把它分为“漫画时期”“陶器时期”“混血时期”“公共艺术时期”“著述时期”。师长兼挚友廖冰兄曾经给我讲过这样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我们靠自学的艺术家就像是野生动物,生命力和适应性特强,有三分本领往往能作出七分成果”。我先后进入几个不同的画种,是因为我没有得到系统的美术教育,既然没有受过任何一门专业训练,也就不受画种的限制。

从主动的方面来讲,我老有一种想尝试新的材质和表现手法的冲动。从被动的方面来讲,可以套用一句流行的话叫做“与时俱进”,有什么条件就做什么。我在20世纪60年代画漫画,70年代调到贵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开始做些小陶艺,公开发表作品和举办展览。80年代开始做一些木雕、陶雕、挂毯。90年代开始在国外举办展览。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公共艺术得到发展,我也投身到这项事业当中,创作了一些壁画和雕塑。近年出版了几本专著,写了若干篇民族民间美术研究的论文。

3、您的创作在国内享有盛名,很多作品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奖项,很多艺术家成名之后便赴大城市发展了,是什么样的信念让您一直扎根在贵州呢?

@刘雍:在我创作的航道上,有着3个具有强大引力的旋涡:第一个是中国文人画的传统,第二个是西方现代派艺术,第三个是国外原始艺术。我既要借助它们的力前行,又不能被它们束缚住变成它们的奴隶。我始终不渝追求的目标是:中华传统、地方民族特色和独特的个人风格。一个艺术家,不但应有自己的风格,而且自己的每件重要作品也应有区别于自己其他作品的独到之处。既不抄袭别人,也不重复自己。因此我把“题材多样化、形式手法多样化、材质多样化”作为我的另一个追求的目标。创意决定以后,选择什么样的手法和材料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这很重要。反过来看,材料和手法是为效果服务的,是第二位的,创意才最重要。

贵州本土文化是我不竭的创作源泉,是贵州文化成就了我。我是贵州布依族的儿子,我的艺术生命之根就在贵州。所以我一直扎根贵州!我的使命,就是推动贵州艺术走出贵州。

刘雍部分已出版的专著

5、贵州人都知道,您的父亲刘剑魂当时开辟花溪公园把原来的地名“花仡佬”更名为“花溪”。您能为我们讲讲这段故事吗?

@刘雍:我的父亲特别崇拜苏东坡先生,希望自己既是一位优秀的文人,又是一位清官,为老百姓做一些实事和好事。1936年——1937年他在贵阳任职期间,决定开辟一个风景区公园。曾在贵阳郊区多处进行勘察,最后看好南明河上游从皂角井到半边山(天河潭)风景带,想建一个20公里长的景区,由于当时财力有限,于是先将现在花溪公园这一带先开发出来。

花溪地名碑

“花溪”原名“花仡佬”,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据《贵阳府志》记载,这里有布依族、苗族、仡佬族、彝族、汉族等多个世居民族。刘剑魂从杜甫居住在成都的“浣花溪”得到启示,将“花仡佬”改名为“花溪”,他亲自策划并主持公园的建设,到他离任时已经建成“清晖楼”“飞云阁”“棋亭”“碑亭”“文笔塔”等建筑物。又在花溪河上建成了“放鹤桥”“济番桥”。当时时逢抗战的艰难时期,于是他题写了“生聚教训”摩崖,又书“花溪”两个大字镌刻于“济番桥”左侧。并撰文记述花溪修建始末,加上歌颂花溪四季美景的《花溪季咏》并序,刻成石碑,立碑于清晖楼旁的碑亭之中。

6、您的父亲刘剑魂是贵州少数民族三大诗人之一,在修建花溪公园的时候,把自己的诸多优秀原创作品也融入了其中。比如大家熟知的“清晖楼”“飞云阁”“放鹤桥”还有“碧云窝”。那么,花溪公园内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地名有着什么样的含义呢?

著名画家桂百铸为祝贺花溪公园建成,赠送给刘剑魂的《花溪揽胜图》

@刘雍:“清晖有三个含义——一是有光泽;二是比喻面容姣好;三主要是代指山水。

“放鹤”——指的是唐朝时期雍陶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从今一去不须低,见说辽东好去栖。努力莫辞仙路远,白云飞处免群鸡。

碧云”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碧空中的云;二是比喻远方或天边,多用以表达离情别绪。

在花溪河边有一个“麻窝寨”,我的父亲刘剑魂将其改为“碧云窝”,后来在这里建了一个当时贵州省最高档次的宾馆。

7、在您的那么多作品中,从秀美花溪获得灵感创作的有哪些?

贵州省图书馆外墙大理石浮雕《文字、图像、典籍》(局部)

@刘雍:花溪迎宾馆内的多件室内装饰,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外墙等都有我从秀美花溪获得灵感而创作的作品。

铸铜雕塑《欢乐鼓》

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外墙浮雕

8、刘雍先生兼有艺术家和收藏家的双重身份,您的那句名言:“我的艺术作品就如同我的女儿,总希望嫁一个好人家;我的收藏品就如同我的爱人,总舍不得给别人。”挚爱收藏贵州花溪苗族挑花刺绣品的您,可否分享一下收藏的初心故事?

1974年刘雍在花溪区收藏挑花,并向少数民族请教技艺和内涵

刘雍1986年在《人民画报》上发表关于花溪挑花的文章

@刘雍:从1973年开始,我上百次深入到贵州少数民族的聚居区,为中国美术馆、贵州省美协收集了大量的刺绣、挑花、蜡染、织锦、服饰、剪纸、面具民间绘画、木雕、花窗等贵州民族民间艺术品。同时也收藏了部分民间艺术藏品,包括数百件花溪挑花。

我对花溪挑花的文化密码进行破解,发现与苗族历史和传说息息相关,尤其是亚鲁王和四月八节日的传说……目前正在撰写与苗族挑花相关的专著。

花溪迎宾馆大堂装饰《苗族史诗》挂毯

花溪迎宾馆大堂装饰《四月八的传说》挂毯

我曾在《人民画报》《美术丛刊》杂志等媒体上发表有关花溪挑花文章。在国内外多次举办贵州民族民间艺术展,其中包括大量的花溪苗族挑花。2006年我协助花溪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挑花,这也成为了“苗族刺绣”项目的组成部分。

9、这些民间的艺术作品对您的创作有没有一些启发?

铜浮雕《蚩尤》

@刘雍:从形式上内容上我都受益匪浅,比如说我用民间故事的题材,同时又借用挑花由几何形构成图案的方式,创作了挂毯四月八的传说和铜浮雕《蚩尤》。用花中套花的方式创作了不锈钢锻铜雕塑《进化》,用一头双身的形式创作了《知行合一》。

不锈钢锻铜雕塑《进化》

铸铜雕塑《知行合一》

10、秀美花溪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宝藏,50年的时间里您收藏和创作的艺术品每一件都让人叹为观止。想象一下,如果您的个人美术作品能够集结在一个空间内展出,要选择一个地址的话,您会选择哪里?同时,在花溪建立您的个人美术馆,这可是我们群众的期待,可以实现吗?

将在刘雍美术馆展出的刘雍雕塑《盛世鼓》

@刘雍:我曾经在国内外不少博物馆和美术馆(包括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和藏品展,也有多件作品被收藏。近期在省市领导关怀下,花溪文旅委初步决定把“乡贤里”项目七号楼办成《刘雍美术馆》,目前正在做意向性方案。我会努力配合,拿出我绝大部分作品和藏品,争取做成一个有特色的,彰显贵州特色的美术馆。

将在刘雍美术馆展出的刘雍雕塑《我的青春祭》

刘雍美术馆效果图初稿之一

刘雍美术馆效果图初稿之二

11、一起期待这座大家翘首以盼的艺术新地标早日建成。最后,还有一个不情之请,刘老师能否赠与秀美花溪一段美好的祝愿呢?

@刘雍:一针一线、何其精彩!花溪有着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得天独厚的风景,我们要发扬光大民族文化传统,争取为新时代的文化和旅游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访谈现场

据了解,《秀美花溪∙溪山听见》文化访谈邀请刘雍先生作为第一期节目访谈嘉宾的初衷,一方面是希望能够以刘雍先生的视角带入,通过其从小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所接触的花溪及花溪文化,让广大市民能更加清晰地了解其作品及花溪公园背后的文化渊源,另一方面也凸显出了花溪区对于挖掘、传播花溪本土特色文化的信心和决心。

目前,花溪文旅委已初步决定把“乡贤里”项目七号楼办成《刘雍美术馆》。刘雍说:“我会努力配合,拿出我绝大部分作品和藏品,争取做成一个有特点的、彰显贵州特色的美术馆。”

1.png

《秀美花溪∙溪山听见》文化访谈节目,将于每周邀请各界文化名人进行交流对话,通过对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以不同视角、不同维度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名人文化、饮食文化等优秀文化资源。

除此之外,节目也将深入解读访谈嘉宾的创作思想、创作经历、作品风格等内容,让《秀美花溪∙溪山听见》成为一档市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节目,也致力于将该档节目打造成为花溪区的文化品牌。通过“文化+旅游”的方式挖掘城市内涵,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不断提升花溪区的文化旅游形象和品质。让人们在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为花溪区文化旅游产业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