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能生巧!藏在盘州竹海的老手艺

盘州市融媒体中心 | 2025-04-22 13:40

盘州市竹海镇生态良好,以万亩竹林闻名。对于盘州市竹海镇黑土坡村村民何联算而言,依托家门口的竹林,编制和售卖竹编鸟笼是他的爱好,也是他养家糊口的倚仗。

今年54岁的何联算已经和竹子打了30余年的交道,是一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制工艺品传承人。见到何联算时,他正在自家的竹林里寻找适合做原材料的竹子。和印象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形象有些不同,1970年出生的何联算是一个普通的中年人,没有老态龙钟,没有徒子徒孙,只不过他的身上多了一些匠人气息。

“我们选择做鸟笼的竹子,选材这方面是最重要的,要选我们竹海本地的灰竹,要八九月份的竹子,它不脆、韧性强、硬度够。”何联算介绍道。

制作一个普通鸟笼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对手工制作者的要求很高,没有耐心不行。砍回来的灰竹,经过破材、蒸、煮、盘、定型、矫形等30多道工序,反复地将其盘圆了,才算初步将材料处理完成。随后,何联算根据客户的需要选准尺寸,将灰竹劈成小料,用手工刨,处理好尺寸,再将竹条的表面做成弧形。

如果客户不要求雕刻图案,只做成素笼,就可以直接组装成鸟笼。如果客户需要,何联算则要在这些小料表面用刻刀雕刻花纹和图案。小料上可以雕刻双龙戏珠、花鸟虫鱼等,这些图案都是由他纯手工雕刻,往往需要花上一周甚至更多的时间。

“这个笼子的特点就是中间是蝴蝶,两边是两朵荷花,这两边是两条龙,这边是两条鱼,一边一条,底线是二龙抢宝。这个笼子是全手工雕刻,是我十几年前雕刻的,我们这边的竹子特色就是十多年都没有问题。”何联算告诉记者。

何联算制作竹编鸟笼的手艺可以说是“自学成才”。竹海镇竹子资源丰富,竹编工艺源远流长。何联算小时候在街上看到有人制作竹制鸟笼出售,便产生了很大的兴趣,随后便开始了尝试制作。第一次做出来的鸟笼由于手艺不精,拿到市场上去售卖时无人问津,受到打击后的何联算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这门手艺。此后,谁的鸟笼做得好,哪里的鸟笼比较精致,何联算都会上门去学习、讨教。后来,何联算制作的鸟笼从送朋友赏玩开始,慢慢发展到售价1500元一个到3000元一个不等。近年,何联算制作的鸟笼不仅在盘州周边名声在外,还曾多次受邀在多个市县参展。

前些年,由于塑料、金属制品的普及,何联算的竹编生意日益冷清,竹制品也越来越不好卖了。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遗的重视,何联算的竹编鸟笼也重新焕发了生机。

“近几年来,政府越来越重视非遗的传承,在知道竹编面临的困境后,对我们给予了很多帮助,比如政策的支持、拓展销售渠道,还进行了线上销售,现在竹编工艺的发展越来越好。”何联算高兴地说。

记者: 谢吉文 谭玲

编辑:唐婧 张亚

责编:邹兴乐 刘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