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柳村

黔村百科 | 2024-10-22 09:00

归柳位于榕江县栽麻镇境内,坐落于深山幽谷之中,海拔760米,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村落距榕江县城18公里,东南与从江县往侗乡增盈村接壤,西部与古州镇打摆村毗邻,西北部与高扒村相连,是全镇较大、较偏远的一个村。归柳村历史悠久,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全村共有484户,2248人,其中侗族占91%,其余为苗族。目前归柳村的产业结构主要仍然以第一产业为主,主要包括农林、韭菜和水稻种植、畜牧饲养等。

文物古迹

鼓楼: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是象征族群的标志性建筑物,是侗寨社会、文化、政治生活的中心。鼓楼按房族修建并且与侗寨的社会结构紧密相连。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寨子有几个房族,便有几个鼓楼。鼓楼实际上是一个房族或一个侗寨的代表和荣誉,是侗族人民的精神寄托。归柳村有显著标志性建筑的鼓楼2座,分布在上寨和下寨。上寨鼓楼建于明末,样式别具一格,为3层4角攒尖顶木结构建筑,通高13米,内有金柱4根,平面分布呈正方形,柱距3米。属阁楼式鼓楼,为榕江侗族罕见。下寨鼓楼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为7层6角攒尖顶木结构建筑,属密檐式塔状鼓楼。通高20米,雄伟壮观,极显气派,而且古韵十足。鼓楼彩塑彩绘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多是反映侗族古代生产、生活情景。二层翼角上塑山鸟。三层翼角上塑游龙,每个檐角上的彩绘内容各不相同。各层风檐板上均有彩绘,内容为双龙抢宝,花鸟虫鱼,还有斗牛场上的“拉脚”等。

萨坛:侗语中的“萨”是“祖母”或“圣祖母”的意思。“萨”是侗族的偶像,因“萨”代表一位女性,所以又称之为“萨玛”。相传“萨”为了抵御外族的入侵,保卫侗族,带领侗族同胞进行英勇的抵抗,虽然最终赶走了侵略者,但不幸战死,英魂永守侗族。所以侗民世代相传“萨”的事迹,并通过设立祖母堂或萨坛来哀悼“萨”的忠魂,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至初七,由全寨资历最老的侗民来负责主持仪式,具体的仪式包括全体侗民向“萨”敬“祖母茶”,随后聚集于鼓楼,大家围成大圈,以歌唱舞蹈的形式来缅怀那位英雄祖母。

节庆活动

侗族大歌

产生和发展: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田侗族地区—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侗族大歌具有突出的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艺术价值,于2008年6月已进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作为中国“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候选项目”。

传承活动内容与形式:每当盛大的节庆活动(如春节、六月六、侗年、祭萨等),归柳村的侗族人民便会聚集到鼓楼、花桥、萨坛等地唱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是多人、多声部、无伴奏的演唱。

吃新节:活动内容,为了庆祝丰收,吃新节活动场面宏大,内容丰富多彩。从迎接客人到送走客人,每个环节都安排得十分紧密,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其过程主要有拦路、鼓楼唱大歌、唱侗戏、踩歌堂、封桌对歌、行歌坐月、赠送分别礼物等环节,各自成趣,高潮不断,男女老少各得其所。

传统建筑

民居为干栏式建筑,其民居住宅的空间组成要素主要有火塘、堂屋、廊道、卧室楼梯及其辅助空间。其平面类型又可分为前廊直入型:这种类型的住宅以和入口垂直的方向展开各功能布局,由前段的宽廊分散到后部各个空间,空间序列也由此展开。每个房间在宽廊都设入口。前廊—火塘型:它与前廊直入型的区别在于空间序列进入火塘后会发生转折。前廊—堂屋型:空间序列从前廊进入堂屋,其他空间都围绕堂屋进行组织。而地楼式住宅的空间构成要素和干栏式住宅基本相同。其平面类型可分为:一明两暗型的最基本形态,也就是在开间方向组织各功能空间,整体平面成一字型。还有三合型、四合型。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民居,平面形式都以火塘为中心进行空间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