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浪飘香 爱满山乡|贵阳修文县第二届阳气水稻丰收节谱写特殊群体融入与社会治理新篇章

贵州广播电视台教育事业部 | 2025-09-25 16:13

秋分时节,黔中大地叠翠流金。在贵阳市修文县的一片金色稻浪中,第二届阳气水稻丰收节暨“星·爱幸福村”启动仪式如期举行。这场由贵州省慈善联合会指导、百年聚公益基金会组织的活动,不仅是一场农耕文化的庆典,更成为连接孤独症群体与社会关爱的重要桥梁。近40名来自特殊教育康复机构的孤独症孩子、家长及老师,与村民、志愿者共同在田野间感受丰收喜悦,在劳动中传递温暖希望。

田野欢歌:特殊儿童与自然共融的温暖实践

清晨的阳光洒向修文县的稻田,《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旋律在田间回荡。一百多人手持国旗,站在田坎上放声高歌,开启了这场别开生面的丰收庆典。机械收割与手工收割同时进行,打稻、碾米的劳作场景映衬着参与者脸上的笑容。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孤独症孩子们在老师和志愿者的陪伴下,第一次拿起镰刀体验收割,在劳动中学习,在自然中成长。

“环境非常好,空气清新,很适合带小孩来,有助于他的身心健康。”自闭症儿童母亲陈宇玲的感受道出了许多特殊家庭的心声。这场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接触自然,更让长期承受照护压力的家长看到了希望。“我们感受到了来自社会各方的关爱,实际的帮扶和精神上的鼓励给了我们幸福生活的希望。”

创新模式:为特殊群体搭建价值实现平台

活动现场,贵州星爱方舟创始人林珊莉分享了十多年特教工作的心得。“我们曾经有一个能力很好的孩子,却因无法适应工作环境而被退回。这促使我们思考:能不能开创一种模式,让大龄自闭症孩子在这里既能学习,也能就业?”经过一年探索,星爱方舟打造出庇护性就业模式,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

“有些孩子擅长精细工作,打扫得很干净;有些则不适合文娱项目。因材施教让他们很喜悦、很轻松地完成任务。”林珊莉激动地分享了一个突破:“当有孩子说‘我可以去创业了,我可以养活自己了’时,我们非常感动。每一个生命都需要得到尊重,每一个生命也需要为社会创造价值。”

这一创新模式与当地企业的支持密不可分。贵州阳气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虎介绍,企业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院合作的农产品,被发现对自闭症、抑郁症等有辅助康复效果。“企业做公益不一定要等到赚很多钱才做,随时都可以做。”对于贫困家庭,企业主动赠送产品;对于助农,则通过提高农户收入、推广健康种植方式、传承传统文化等多管齐下。

张虎特别提到“幸福村”的三个标准:收入增加、身体健康、家庭团圆。“我们带领农民早晚练习八段锦,要求不使用化肥农药,同时通过产业发展吸引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回乡。”更令人感动的是,企业还带领村民开展互助公益,形成良性循环。

系统支持:构建特殊群体关爱服务体系

百年聚公益基金会秘书处工作人员袁小康介绍,基金会自2018年将工作重点转向孤独症领域,出资500万打造“聚爱之城”平台,持续开展融合康复训练、就业安置探索等工作。“我们开展聚爱系项目,为孤独症孩子提供融合机会:喜欢音乐就组建乐队、学会绘画就开办画展、教会烘焙就制作点心,这些都是为了让他们将来能够实现自我价值。”

袁小康强调,关爱工作不仅面向孩子,还包括照料者。“老师和家长面临巨大心理压力,他们的心理疏导和能力提升也是我们探索的方向。这次活动让孤独症家庭在广阔天地中感受舒适愉快,增加幸福感。”

贵州省慈善联合会副秘书长冯小山表示,贵州高度重视自闭症儿童关爱工作,涌现出多家有影响力的特殊教育机构。“贵阳阳光家园儿童特殊教育中心获贵州省慈善楷模奖,负责人赵新玲获全国最美志愿者;林桧阳光家园培训的残奥运动员有30多人在比赛中获奖。”冯小山指出,行政资源有限需要全社会重视,慈善联合会正在系统研究本地特色农产品如何更好服务特殊群体,推动农业与公益结合创新。

未来展望:农业与公益融合的创新路径

满山遍野的金色稻田,不仅承载着丰收的喜悦,更孕育着特殊群体融入社会的新希望。正如张虎所描述的生态景象:“稻田扬花时大量蜜蜂飞来,田里有黄鳝、泥鳅、蜘蛛,生态很好。有一个农民说,现在早起第一件事是到田边绕一圈,稻田喜人的长势使他重燃对农业的爱。”

这种爱与希望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社会创新。冯小山提到的案例令人振奋:红花岗区海龙镇夫妇靠卖海龙贡米办公益书院;凤冈武威书院的东方田园项目将农业与文旅结合,服务特殊群体康复。“我们希望更多人关心自闭症群体,也关注贵州农产品,探索更多农业与公益融合的路径。”

活动在长桌宴和义诊服务中落下帷幕,但“星·爱幸福村”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当孤独症孩子与村民共同劳作、分享丰收果实,当传统农耕与现代公益理念深度融合,这幅在黔中大地展开的乡村振兴画卷,正书写着特殊群体社会融入与社会治理创新的生动篇章。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每一粒稻谷都承载着爱与希望的种子,等待着在更多人的心田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