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妇联·喜迎二十大】“我爱我家·主题阅读分享” 阅读音频展播|赵家丽:干惊天事业 传淡泊家风
家庭的幸福和谐,在于优良的家风。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清廉家风是对家人最好的馈赠。中华文明中自古以来就有建设优良家风的传统。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应该继承先贤们的家国情怀,把建设清廉家风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用清廉家风涤荡歪风邪气。阅读《清风传家》《严以治家》主题分享,让书香溢满机关、浸润家庭、涵养社会。
2022年7月起,贵阳市纪委市监委、贵阳市妇女联合会联合贵州广播电视台教育事业部都市广播(FM106.2)开启贵阳市“我爱我家·主题阅读分享” 阅读音频展播活动,产生了许多极具传播性和感染力的优秀作品,现向大众传播。
【本期展播】
赵家丽家庭

【家风家训】
干惊天事业 传淡泊家风
于敏|干惊天事业 传淡泊家风
一句嘱托,许下一生;一声巨响,震惊世界;一个名字,绝密28载。这就是于敏,一位把毕生心血和全部才华都奉献给了我国核武器事业的著名核物理学家。
身负惊天事业、辉煌的成就,却隐姓埋名、默默无闻大半辈子,正如他在73岁高龄时写下的七言诗所表达的那样,“身为一叶无轻重”“愿将一生献宏谋”。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于敏和他的家留给世间所知的并不多,我们只能从零星的记述里感知他的执着坚守和淡泊家风。
在这个家,爱国是不变的主题。
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于敏用一生践行着爱国二字,爱国也成为这个家永恒不变的主题,默默传承。
于敏成长于旧中国最动荡不安的时期,兵荒马乱,流离失所。幼年的于敏,常与大他三岁的姐姐藏在炕沿下,躲避呼啸而来的枪弹。一年夏天,刚学会骑自行车的于敏,就险些遭到横冲直撞的日军吉普车碾压。
“离乱中寻觅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难以抚平的童年屈辱,对侵略者的切齿痛恨,激发了少年于敏的民族自尊心,化为他此后一生“科学救国”的精神动力,“愿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
1944年,于敏考上北京大学工学院电机系,两年后,出于对理论研究的热爱,转入理学院物理系。1949 年新中国成立,于敏顺利考取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并很快崭露头角。
1961年1月,一次重大人生选择摆在了35岁的于敏面前——作为副组长领导和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氢弹是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核武器,氢弹的研究毫无疑问属于国家安全最高等级的绝密工程,一旦参与其中,就意味着今后将长期隐姓埋名、忙碌奔波。这对任何人都意味着巨大的牺牲,何况一名刚刚崭露头角的青年科学家。
“我不能有另外一种选择”,“我过去学的所有东西都可以抛 掉”,“我愿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于敏毫不犹豫地放弃了挚爱的物理基础理论研究,接受氢弹研究任务。自那一刻起,“于敏”这个名字连同他的工作,一起变成了绝密。
“我所有的压力都在工作上,不敢有任何一点对自己的放松。也不能有任何其他的想法。如果错了一点点,核武器研制肯定会失败,而一旦失败,对我们国家的损失非常大。”直到1999年,于敏及其对中国核科技发展的贡献才被真正解密,那时他已年逾古稀。“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家国同构,爱家首先是爱国,于敏同样如此要求家人。他有一个堂弟叫于确,曾经因为国有企业改革,所在的厂子下岗裁员,让有两个孩子的于确感到迷茫,生活也一度陷入困境,于敏得知情况后,给弟弟寄去一笔钱,同时写了一封信:“国企改革事关国家的民族的大事, 你们厂身处其中,想必震动很大(你要与大家一起),同心协力,为国分忧。”
于确比于敏小 26 岁。于敏作为大哥,早年除了自己家庭开支外,几十年间,从未间断给老家寄钱,不仅如此,他在物质接济的同时还给于确写了上百封家书。
于敏十分钦佩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的爱国情怀,在给孙子起名时特意叫了小名“重重”,与“仲”谐音。他把自己最爱的一首词《满江红》教给孙子,作为对他的启蒙教育“……待从头,收拾旧河,朝天阙”,希望把爱国的种子从小就播撒在后辈的心里……
(选自《清风传家》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 编著 )
最是清风传家远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让家庭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实习编辑:杨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