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茅台记忆》丨古人春节饮酒有何讲究?
品位酒之文化,共度新春佳节。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酒能助兴,更是感情的润滑剂。自然也是春节宴席上少不了的主角。春节也是中国酒文化最活跃的时段之一。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古人在春节是如何饮酒的,其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和寓意呢?
一、饮春酒
《诗经》中有“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后人便多以“春”字为酒名。
晋陶渊明的《和刘柴桑》诗云:“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其中的“春醪”指的就是当时生产的一种名酒。
早自西周开始,我们的祖先在辞旧迎新之际,就会携美酒、羔羊欢聚庆贺祈祷丰收,由此掀开过年饮酒的先河。至汉代,“年”作为法定节日固定下来,春节饮酒已形成风气。
北周诗人庾信有诗云:“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此诗点出了饮春酒除了欢庆佳节外,还有驱除恶秽、保佑长寿的寓意。
二、 饮“分岁酒”
古时过春节,人们都要喝一些用中药浸泡的酒。椒柏酒是其中之一,用柏叶、花椒浸泡,是春节的特定习俗;饮酒前,还要致新年祝辞,称之为“椒花颂”。
古代除夕之夜还有饮“分岁酒”之说。晋代《风土记》记载:“除夜祭先竣事,长幼聚饮祝颂而散,谓之分岁。”宋人陈善《杭州志》也曰:“古有守岁之宴,言为达曙饮也,今至夜分而止,故谓之分岁。”明人沈宣有《蝶恋花·除夕》诗云:“分岁酒阑扶醉起,阖门一夜齐欢喜。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可见饮“分岁酒”,乃是古代除夕大餐的重头戏。子夜一过,新正降临,处处张灯结彩爆竹齐鸣,“恭贺新禧”的大年初一到了。
唐朝卢照邻《元日述杯》诗云:“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草色迷三径,风光动风邻。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将人歌、花舞、岁酒和欣欣向荣的新春草色写得酣畅淋漓。
到了元宵节,古人改饮椒花浸泡而成的椒花酒。每逢正月十五,儿孙们须以椒花酒向长辈祝寿。喝完祝寿酒,晚辈们就要离家各自谋生去也。待再次相聚贺寿,要等到来年春节了。
酒的传承演变到了现代,诗还在,“春酒文化”却不断在变更,人们对白酒品类的喜好多种多样,不过,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习俗在变,辞旧迎新、祈求幸福的意味却一直延续着。
三、饮“劳酒”
饮“劳酒”也是我国古代春节期间十分流行的一项仪式。
《礼记月令》一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新的一年开始时,天子总要亲自行迎春之礼,向上天祈祷五谷丰登,然后举行宴会,时称“劳酒”。
早在西周时期,人们为庆祝一年的丰收和新一年的到来,就捧上美酒,抬着羔羊,聚在一起,高举牛角杯,同声祝贺。
饮酒是古人日常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到了春节期间饮酒更是流行。
春节饮酒小提示:
延续酒文化的同时,春节聚会饮酒也要量力而行,小酌怡情,豪饮伤身。不注意饮酒的方式,容易对身体产生伤害。
1、首先,避免空腹喝酒,喝酒前先吃点东西暖暖胃,少辛辣。
我们在喝酒前,最好先吃点东西,不要空腹喝酒。同时,很多人在喝酒的时候,喜欢吃一些辛辣的东西做下酒菜,感觉很舒服,其实,这样对胃的刺激性特别大,所以,喝酒时,尽量也多吃点清淡的蔬菜,对养胃是非常好的。
2、喝酒尽量不要和一些碳酸饮料一起喝。
在春节的时候,除了酒,还会其他很多饮料放在饭桌上。那么,我们在喝酒的时候,尽量不要跟这些碳酸饮料一起喝,这样胃容易受不了。
3、喝酒小口喝,慢慢喝,冬天里尽量喝点热酒。
朋友感情深,一口闷,往往在喝酒的时候,激情高涨,难免激动,各种大口干杯的现象都有。其实,这样并不好,一大口酒下肚,对喉咙和胃产生瞬间刺激。特别是白酒,我们尽量小口地喝,慢慢地喝。有很多人喜欢把米酒热了喝,其实,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喝酒方式。
4、酒后不要马上洗澡。
酒后回家,常常都比较晚了,很多朋友会在半醉半醒的情况下,洗澡睡觉。其实,这样是非常危险的,酒后立即洗澡,会使得人体血糖升高,体质不好的人很容易头昏,无力,严重的甚至出现昏迷等。所以一定要注意了。
最后,特别提醒各位开车的朋友们,无论在什么盛情难却的情况下,一定要做到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的原则。过年开开心心,团团圆圆,每个人都不要抱着侥幸的心理,为了自己,为了家人,切忌酒后驾车!
部分资料来源:知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