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这种行为并非自私

贵州广播电视台故事之声 | 2023-08-04 21:30

遇见·听我说

1.gif

第821夜|陪伴曲《警告一次》

朋友小N有一个同学,想去小N家借住。小N很纠结,因为她俩并不熟。但她又想:“既然她已经问到我了,代表她可能已经问了很多人,是不是已经别无选择了?”于是她答应了。

但这件事好像一个连锁反应。

同学过来后,生活中要用小N的很多私人用品,诸如毛巾、脸盆,这让她整个人很不舒服。每天下班后回家之前,她都要心理建设一番:“不能生气,不能生气,就这几天,忍一忍就过去了……”

回家后,她戴上微笑面具与这位同学闲聊,内心却有一股怨气。后来同学终于离开了,很神奇的是,她与这位同学,都“默契”地再也没有联系。

她才明白,原来勉强自己,对关系并没有好处。

她的不舒服、怨气,让她难受、痛苦,更没办法真心地关心那位同学。而这种“怨气”与“虚假”,对方也可以感受到。

这种“别扭”,才是真正伤到了关系。

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有一次回老家,一个朋友说开车回去,邀请她一起。她想,回家坐高铁只要2小时,开车却要6个小时,若勉强自己,肯定会很不舒服。

于是,她直接和朋友说:“不了,我坐汽车会不太舒服,我想坐高铁。”朋友听了,也不再勉强。

但之后,由于很好地照顾了自己,她的内心清清爽爽的。她也更愿意与这位朋友接触。

这种转变是怎样发生的呢?

在心理学中有这么一个概念,叫作自我关怀(self-care)。

关系中的自我关怀,就是将自我的情感、身体和精神需求置于他人之上。当自己与他人同时有需求时,优先照顾自己的感受。

这种行为并非自私,而是一种正当的自我照顾。

有趣的是,这种行为对关系也大有好处。

心理咨询师表示:自我关怀,在关系中是一种核心资源。

当我们照顾好了自己的需求与感受,我们才有资源与能量发自内心地、怀有善意地照顾他人。而相反的,当一个人牺牲自我需求照顾他人时,就好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跳进水里救人,最后两个人都会溺水。

一名心理工作者,睡觉睡到一半,忽然穿衣出门,醒来却没有任何记忆。直到有人联系他,他才知道,原来开车出门的他,与其他车辆发生了碰撞,他还递给对方名片。

原来,这位心理工作者,一直承受着高度压抑的情绪。他提起一位来访者,他竭尽全力帮助对方,对方却相当无礼。这让他很痛苦,但他一直在克制。然而压抑的痛苦没有消失——他的潜意识只能用梦游的方式,处理这种痛苦。

咨询师在做心理治疗时:首先要学会保护好自己。看见、共情自己的负面情绪,才有能力保护他人。

同样的,这也适用于人际关系,保护好自己的感受,才是助人的前提。

来源

yidianling0|作者:碳水化合物

《遇见》栏目投稿邮箱:gszsgsl@163.com

0.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