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丨文物里的世界:东汉五铢纹酱釉陶瓮
鸣谢:黔西南州博物馆
这件名曰东汉五铢纹酱釉陶瓮的文物,出土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市交乐汉墓,现藏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它通高35厘米,口径19厘米,底径20.5厘米。陶胎为灰色,外腹部施酱黄釉,釉色明亮。它看似普通,为何能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呢?
“瓮”,是古代一种比较常见的陶制盛器。在这里,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值得一提。司马光砸缸,据《宋史·司马光传》记载:“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进,儿得活。”史籍的记载引发了后世对司马光砸的是“缸”还是“瓮”进行了激烈的争论。由此引发各界专家不断考证,来区别“缸”与“瓮”究竟有什么不同。缸和瓮都是盛器,但缸大腹敞口,瓮则腹大且深口小,相比而言,瓮要瘦高一些。因此文物界提出一种说法,因为口小且深,所以“司马光砸缸”中的小儿攀爬不出来。古代还有“请君入瓮”“瓮中捉鳖”的典故,这也是利用了瓮小口腹深、进入之后难以逃脱的特征,来构成了丰富的词汇意义。
这件东汉五铢纹酱釉陶瓮器表拍印的印纹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首先,它的器表拍印了斜方格纹。这种拍印几何印纹的装饰方法,与广东、广西出土的陶瓮如出一辙,说明当时的贵州与两广有着文化上的往来;此外,它在几何印纹的基础上又增加拍印了五铢钱纹。五铢钱纹器物多出土于城址及中高等级的墓葬。五铢钱是汉代铜币,面文有“五铢”二字,最初铸于汉武帝元狩五年。把钱币的纹路印在陶瓮上,表达了当时的人们希望生活富足的美好愿望,同时也表明,当时西南各族与中原地区相互交流、融合。陶瓮上拍印五铢钱纹较为少见,这成为了东汉五铢纹酱釉陶瓮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原因。
西汉史游《急就篇》记有“瓮”的用途,谓之可盛“酒、浆、米、粟”,故能看出瓮的用途比较广泛。而成语“瓮牖绳枢”,意思是用破瓮做窗,草绳作门轴,形容家境贫寒,则说明瓮在汉代是普通百姓都常用的生活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