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英烈| 千里祭英魂,80名贵州籍烈士亲属代表前往广西云南祭扫
巍巍青山埋忠骨,朵朵白花祭英魂。45年前,一群年轻的士兵走向保家卫国的前线,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场上,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着国家的尊严,把最美好的青春永远留在南疆那片热土上。清明节前夕,贵州省组织烈士亲属代表80余人先后前往广西、云南两省区的7座烈士陵园开展清明祭扫活动,祭奠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贵州籍烈士。
烈士忠魂千秋在,英雄浩气万古存!在广西、云南的边境烈士陵园里,有1100余位贵州籍烈士在此长眠,他们为国捐躯时,大多只有20多岁。
6天7陵园,辗转数千里,80名烈士亲属代表用各自方式,告慰久别的亲人。参加此次祭扫活动的人员大多为烈士的兄弟姐妹,他们中有曾经参战的老兵,也有曾经接过兄长钢枪的女兵;有连续多年前来祭祀的,也有第一次前来祭祀的。
3月19日至21日,烈士亲属代表20人先后赶赴广西靖西烈士陵园、龙州烈士陵园、匠止烈士陵园、南山烈士陵园,祭扫壮烈牺牲的贵州籍烈士。
在广西南山烈士陵园,“接枪妹妹”钟光秀给哥哥钟光海带来了家乡的一捧黄土,撒在哥哥的墓前。
当年哥哥钟光海为国捐躯后,年仅16岁的她毅然选择接过哥哥的枪投身军营,成为一名“接枪妹妹”,在广东某部队服役四年多。她说,去当兵是为了帮哥哥完成任务,完成他的心愿。
来自黔东南州锦屏县的杨文光也是一名参战老兵,此次前来是为了给他的战友也是他的内弟龙见新烈士扫墓。杨文光和龙见新烈士一起乘车去部队当兵的。“我们在一个团,前后奔赴前线。”龙见新牺牲后,杨文光成了他的姐夫。杨文光说,战友走了,不能为父母尽孝了,而他有幸活着,一定要为战友照顾好家人。
这次祭扫,杨文光给他带来了家乡的一抔土、家里的饭菜酒肉,还给他的墓碑贴上了帅气的军装照。作为战友,可能杨文光内心的感触更深,千言万语化作一个军礼,瞬间让在场的人湿了眼眶。
在广西龙州烈士陵园,烈士亲属吴锦诚佩戴哥哥吴锦忠烈士的军功章前来祭扫。他说,他的父亲也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父亲临终前,嘱托他一定要让哥哥看看自己用生命换来的军功章。
3月26日至28日,60名烈士亲属代表先后前往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南溪烈士陵园、金平烈士陵园,千里奔赴,只为看一眼在战场上牺牲的亲人。
已近两个月未下雨的麻栗坡在贵州祭扫团进入陵园时,乌云密布,下起了大雨。
“和你分开45年,今天又来看你了。”在麻栗坡烈士陵园,烈士李明恒的妻子陈庭霞一边给丈夫擦拭着墓碑,一边诉说着对丈夫的思念。
丈夫牺牲后,陈庭霞独自抚养女儿长大成人。“女儿我给你培养抚养成才了,外孙也长大了,我的身体也很好,你放心安息吧!”雨水从天空中无情地倾泻而下,滴落在她的脸上,和泪水一起,流进土里。
在云南南溪烈士陵园,来自兴仁市的烈属马良琦带来了弟弟最爱的蛋炒饭,以及从家乡带来的牛干巴、牛肉丝和自酿米酒摆在弟弟马良元的墓前,坐在墓旁和弟弟聊起儿时的琐事和今天的变化。“兄弟,我最想和你说的话是,你的血没有白流。党记得住你,人民记得住你,我们全家都记得住你,我们的心随时都与你联系在一起。”
英雄烈士是民族的脊梁、时代的先锋,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永远的精神丰碑。他们用鲜血和生命筑起了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用牺牲和奉献换来了今天我们的美好生活。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我们不会忘记......
在云南金平烈士陵园,卢学云一遍又一遍地叫着“爸爸”。她的父亲卢德军烈士,在她出生前已参军入伍,1979年牺牲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直到父亲去世,她们父女俩也未曾见上一面。
“从来没有叫过爸爸,只有来到这里,才可以喊爸爸。”卢学云在父亲墓前诉说着对父亲的思念和委屈,“小时候别人都有爸爸,我没有爸爸,长大了以后才理解,我们的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他们负重前行。”受父亲的影响,1997年,她也选择参军入伍,像父亲一样,保家卫国。
据悉,这是贵州省首次组织烈士遗属前往广西、云南境内开展异地祭扫活动。为做好此次烈士亲属异地祭扫服务保障,贵州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派出工作组前往广西、云南,与当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和烈士陵园管理单位沟通协调,为异地祭扫活动做好车辆安排、住宿、餐食、医疗等全程服务保障工作。
“开展异地祭扫活动,切实让烈士亲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努力营造全社会尊崇烈士、关心烈属的浓厚氛围。”贵州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副厅长王建忠表示。
除了此次异地祭扫活动,全省各地各部门积极开展以缅怀先烈事迹、传承英烈精神为重点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组织烈士亲属、学生、企事业单位等各界人士到烈士陵园祭扫,缅怀英烈,让崇尚、学习、保护英雄烈士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