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罗甸:近10万尾斑鳠回归珠江

贵州广播电视台三农事业部 | 2024-10-17 17:22

10月12日,贵州省罗甸县将人工繁育的9.93万尾国家二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斑鳠放归河流。

在罗甸县龙坪镇新艾村的下立亭河滩,被当地人称为蒙江“原生土著种”的斑鳠鱼苗被分装在小盆里。随着现场的一声令下,来自罗甸县斑鳠保种场的9.93万尾斑鳠全部进入河流,回归家园。

蒙江,全长250. 2公里。是珠江流域干流西江上游红水河段左岸的大支流。作为珠江四大名鱼之一的斑鳠,2021年2月被列为国家二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蒙江就是这位“原生土著种”的生命摇篮,这里也成为斑鳠原产地和种质资源保护区。

据了解,这次由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珠江流域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等单位共同举办的2024年珠江重点水生生物斑鳠增殖放流活动,是为了增加蒙江坝王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斑鳠资源种群数量,提高社会公众对水生野生保护动物关注度和保护意识。

中国水产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副所长朱新平说:“蒙江这里山清水秀,水质非常好,我们斑鳠是这里的一个原生土著种,所以它非常适应这样的环境。

近年来,位于珠江上游的罗甸县一直十分重视斑鳠的保护工作,通过建设和畅通鱼儿洄游通道,不断改善野生特有鱼类的生存环境。在2009年申报成立了“蒙江坝王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立了斑鳠仿生态保种场,并联合贵州大学开展斑鳠人工繁育攻关工作,通过多年的努力,人工育繁育试验取得了巨大成功。2024年6月,罗甸县斑鳠保种场成功获得斑鳠省级原种场批复。

此次增殖放流活动共投放斑鳠鱼苗9.93万尾,对有效恢复土著鱼类种群数量,改善和优化水域的群落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罗甸县将持续加强对放流区域的监测和管理,持续开展好斑鳠等鱼类资源保护工作。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保护斑鳠等水生生物的意识,共同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罗甸县养殖业发展中心主任张中义树:“斑鳠的人工增殖放流活动,主要是将人工繁育出来的斑鳠种苗放归大自然,主要就是为了恢复我们水产种植资源保护区的斑鳠种质资源种群,维护保护区生物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