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堡人的花灯和山歌小调:唱尽生活烟火事
歌曲与戏剧是旧时人们闲暇的主要娱乐方式。对屯堡人来说,看花灯戏和平时唱的小调都是生活中必不可缺的。
极具贵州地方文化的民俗:花灯戏
屯堡花灯戏是流行于黔中屯堡村落间自娱性的地方戏种,属于地道的乡村文艺活动。屯堡花灯戏属于贵州西路花灯类别,极具贵州西部地方文化和民俗特色。
屯堡花灯戏属于时令性娱乐活动。一年之中,农历七月玩花灯称为“米花灯”,正月则称为“迎春灯”。与花灯时令性演出同步的还有屯堡地戏,故安顺有“白天跳地戏,晚上玩花灯”之说。地戏演绎的是历史演义,彰显家国天下的“大段书”,称之“武戏”;而花灯表演的则是才子佳人小戏或以娱乐为主的自编的小戏,称之“文戏”。
据说,屯堡花灯戏源自与中国戏曲梨园并列的花园,灯友以“花园姊妹”互称。创造花灯之祖是屯堡花灯戏中的丑角唐二(唐太宗),其称为“玩”,而不说“演出”或“表演”。不“专业”但欢乐的民间花灯戏
屯堡花灯戏从语言、唱腔到表演,没有专业人员参与指导,完全是出自乡村农民艺人之口,因此不免显得有些简单和粗糙。表演时,演员临场发挥的随意性很大,乡村俚语、装丑搞笑,往往在演出中出现。唱腔上“飘带”(虚词)很多使得歌唱婉转起伏性大,比较动听。
比如十二月报花名:正月(呀个)迎春(呀)花金黄(呀耳八哟),花金黄(呀耳八哟)。二月兰花(呀)盆里装(呀),盆(呀)盆里装(来是哟嗬喂呀嗬呀嗬哟),盆(呀)盆里装(来是哟嗬哟)……这些特点使屯堡花灯戏保持了纯朴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加之,言词俚俗,表演中演员随心所欲,不时插科打诨,取乐逗笑,甚得群众欢迎。
屯堡花灯演出严格有序,丰富多彩,它在沿袭传统戏剧开箱仪式的宗源性的同时,增加了“祭神”“祭寨”等民俗仪式,其中“散帖”“接帖”又展现传统戏班闯码头的江湖礼仪。
“亮灯”“参桌子”等待好戏上演
举行仪式时,首先是亮灯,即将蜡烛燃点于扎制的各式各样的灯笼内,并由灯头(戏班负责人)率众花园姊妹(灯友)持香蜡纸烛、刀头(即一方煮熟之猪肉)、雄鸡等物,供奉花灯菩萨(寨中土地菩萨),开始请灯神仪式。每个表演者通过这个仪式后,就预示着得到了灯神庇佑,将在此后表演中会有出彩的表现。
然后是散帖子、接帖子。“亮灯”后,花灯班会即派人将写有“今晚花灯一堂敬贺贵府(贵境)。××众灯友”字样的大红帖子送至某家或某村寨。待对方表示接待之后,就表示接帖成功,下步就着手出灯。
灯班出灯到达邀请方村寨门口时,接灯方会在路上设置桌子一张,摆有一瓶酒、三个杯子,接灯方在桌前恭迎。双方寒暄后,灯班派人饮尽三杯酒,每饮一杯均唱恭贺词,称为“接风酒”。接灯方有礼有节地将灯班迎接到村口,表达了村寨乡邦的礼仪风度。
迎灯酒礼仪结束后,接灯方就邀请灯班为该村举行参水井、参土地、开山门、参祠堂等祈福的民俗仪式,参拜本村的土地神(在村外土地庙里)。灯班需二人执灯,另二至四人同至土地庙前,燃点香烛,烧化纸钱。参过土地,则要“开山门”,参拜山门时,灯头观其所供神像而即兴唱出。若接灯方有祠堂或者水井需要参拜,灯班也要应承,并逐一恭贺。参贺之词,没有统一唱词,灯班需要随机应变,见子打子,现编现唱,合仄押韵即可。参神祇的唱词由“根由”“便答”两个部分组成。所谓“根由”即所祭神祗的来历;所谓“便答”就是在理清所祭神祗的来历后,在结尾部分加上押韵的恭贺唱词。
灯班开过山门,参过菩萨,双方就要开始一个互动娱乐环节“参桌子”。接灯者摆下阵势,或以人物造型,或用物品放置桌上,做成谜语,考灯班的机智与文化水平。参桌子过程中数量没有限制,多者高达九张,少者不低于三张。桌阵设置的多寡也隐含接灯方的人才储备质量,灯班能逐一破解,则皆大欢喜,宾主相互敬佩;遇某桌谜语灯班猜不出,灯头也要出来拿言语打圆场,接待方也不刁难。
舞翩翩,唱不停,花灯唱至天明
以上活动完毕,花灯就要正式演出了。开场前,接灯方主事者安排人出来维持秩序。维场完毕,锣鼓急响,四个男灯友各执扇帕下场,踩着锣鼓点子沿场子舞蹈一至二周,“圈”出表演场地,其余灯友手持灯笼上场站桩于观众前。灯笼一是照明,二是明确表演场地界线。此谓之“踩场”。
踩场后,唐二道白开台,演员男女相对翩翩起舞,由锣鼓、二胡、笛子、月琴伴奏。表演时打着扇子,过门亮扇,扭腰辗转进行表演,边演边唱。女唱梳妆调、马门调,男唱开场调、行程调,合唱五更调、四季调、悲调、欢调等调词,演员临场发挥,诙谐有趣。
现场演完后,会有人请灯班去吃夜宵。灯友进主人家屋前要开财门,也有参桌子的,但是极为简短,吃了夜宵就准备休息。也有一家接一家来请灯班到家里表演,有时会串演到第二日天明。次日,灯班又到别的村寨演出。如此巡回演唱,可以持续十几天乃至一月。
每年,花灯演出结束后,还需要完成“送神”仪式。灯班全体灯友执所有灯笼,至“花灯菩萨”前或择一僻静处所,点蜡烧纸,另将当年所有灯笼全部焚化。来年玩灯,再行重新扎制。如此年复一年。灯班保持着这些规矩,让乡村缭绕着温暖的气息。
“情”来“情”往:雅俗共赏的屯堡山歌
原来因为俚俗,虽然年轻的男女很喜爱,但屯堡山歌多半只能唱响在山水间、茶坡上。“每到清明前后采茶叶的时候,有茶园的人家要请外村的年轻女孩来采茶,村里的年轻人就会上茶园唱山歌。”在屯堡大村九溪、狗场屯,一些老人面带笑容告诉我们屯堡对唱山歌的场景。
唱首山歌把妹逗,看妹抬头不抬头?牛不抬头忙吃草,妹不抬头是害羞。
当这样搭讪的山歌在采茶姑娘的不远处响起来时,女孩们嬉笑间你推我让挑选出唱得最好的女孩出来对唱。很多时候,唱歌的两人或两队男女并不认识,因而这样的山歌并不是单独约会时吐露心声的情歌,多是一场虚拟的“你情我愿”,或是斗嘴斗狠,搭讪交流或相互“爱慕”。在试探观察中,对唱山歌的男女也会出现互相心仪的情况,成了伴侣;如果对唱中没有感觉,那就是一场山歌会。
说是山歌会,其实有点夸大了,那些年代女性能自由唱歌的机会不多。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每年农闲时,在一些野外,会有年轻男性和女性相遇试探着唱起山歌来。歌声一出,自然吸引着人们聚拢来听。这些听众有年长的,也有年轻的,甚至有什么也不懂只是爱热闹的小孩。当人越来越多时,女方怕被亲戚、熟人认出便不敢再唱。于是,一场充满戏剧性的“追歌”情节上演,令人感受到屯堡山歌强大的生命力。
“你追我赶”,屯堡对歌比才情
屯堡山歌主要以两人对唱的形式出现,也有团队的形式,轮流对唱的形式。像所有民歌一样,赋比兴是屯堡山歌中常见的技巧,在男女对答中大量运用比喻、象征、夸张、借代等手法来即兴抒怀。由于它的原生性,在叙事言情上,想象丰富,语言生动,随意自然,大胆泼辣,很多流传下来的山歌展现得淋漓尽致。
从屯堡山歌的类型来看,大体有最常用的四句歌和盘歌、疙瘩歌、刁难歌等。四句歌就是男女各唱四句,内容不拘,可以互相调侃,互相打趣,可以唱情人的互诉衷肠,也可以虚拟唱家庭生活。一个开头一个跟,你追我赶,见子打子,比的是才情,比的是见闻,是最常见的歌唱类型;盘歌就是盘问,两人一个问一个答,如果回答不上,对歌就输了;刁难歌,就是歌手故意刁难对方,问者唱出的一般是不可能办到的事,答者以机智来回答对方,那也是用不可能办到的事来对应;疙瘩歌,就是在演唱中加进说白,即是开头两句和结尾两句是常规的调子,中间加的句子用说白,可加上两句、四句、八句不等,以延伸抒情效果。
屯堡山歌的内容很广,除了谈情说爱,也唱历史朝代演义故事,唱伦理道德,唱全年花事、农业生产,唱日常生活,唱新闻唱趣事等,它的内容在时间空间上不受限制,就是屯堡人口头说的上到天文下到地理,小到家庭琐事大到国家大事。由于山歌在屯堡地区大众非常喜爱,如今,有很多政府职能部门用它来宣传政策,在屯堡地区成了有力的宣传手段。
屯堡山歌是最为轻便简洁的民间文艺活动,具有历史性、传统性、群众性、民间性、地域性,是安顺珍贵的原生态历史文化遗产,已经收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目前,山歌发展状况良好,在村寨有很多爱好者,涌现了很多优秀的专业歌手,也有一些歌手借助网络成为红人,有力地推动了屯堡山歌的传承和发展。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