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金戈铁马 抒家国情怀:新时代军事文艺十年回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文化建设成绩卓著,回顾十年来的文艺创作,我们不能不感受到军事文艺在其中所贡献的强大力量。这当中有军旅文学《牵风记》《英雄山·穿插》《太阳升起》《远去的白马》《世界是这样知道长征的》《刀尖上的舞者》《导弹和向日葵》《蓝海金钢》《五湖四海》《浪漫沧桑》《试飞英雄》《大国重器》《中国蓝军》《火神山的灯火》;军旅话剧《兵者,国之大事》《从湘江到遵义》《历史的天空》《深海》《抉择》《三湾,那一夜》;军旅音乐《强军战歌》《钢铁洪流进行曲》《从军行》《即刻出征》《当关》;军旅歌剧《沂蒙山》《红船》《英·雄》;军旅舞蹈《步调一致》《永不消逝的电波》;军事题材美术作品《南海,南海》《东风第一枝——火箭军某导弹旅》《东风战疫——出征》《民之脊梁·国之泰山》;以及脍炙人口的军事影视作品《战狼2》《红海行动》《建军大业》《金刚川》《八佰》《守岛人》《长津湖》《觉醒年代》等,尽管上述列出的作品只是其中一部分,但已经让我们感受到军事文艺在新时代文艺创作中所占据的沉甸甸的分量。这些作品聚焦时代主题,回应民族复兴梦想,以艺术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展现出军事文艺在新时代的独特优势和强大文化力量。
紧扣时代主题,抒写家国情怀
新时代军事文艺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紧紧把握了时代主题,而新时代中国最鲜明的主题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复兴”主题振奋起全体中华儿女不懈奋斗的精神和力量。而紧扣时代主题,传播时代精神,就成为新时代军事文艺的自觉追求。新时代的军事文艺,从题材上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回溯历史,一类关注当下。新时代革命历史题材的抒写往往聚焦重大历史事件,在创作手法上摒弃了就事论事的传统模式,将历史事件与历史发展的必然有机结合,充分揭示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根源,从社会发展规律中揭示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创造历史的必然性,如话剧《从湘江到遵义》《三湾,那一夜》、电影《建军大业》、歌剧《红船》。另一类现实题材的作品,有的站在国家战略的时代高度,揭示某一军种或兵种的战略价值或历史成就,比如报告文学《大国重器》、话剧《深海》;有的作品敏锐把握新时代军事变革的深刻变化,迅速以作品展示重要事件,比如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向全军签署开训动员令,不久后,一部超级炫酷、燃爆手机屏幕的MV《即刻出征》迅速刷爆网络,歌词“开训吧,一声令下风雷动,随时准备战斗,听我出征怒吼,士兵和烽火只差一场久别的邂逅……”仿佛三军将士胸腔中发出的怒吼,撼人心扉;还有的表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英雄,比如军旅雕塑家创作的雕塑作品《民之脊梁·国之泰山》塑造了钟南山院士的形象,作品中钟南山院士右手紧握拳头,表现一种必胜的坚定信念,面部表情凝重,目光坚毅、双唇紧闭,展示一种使命责任,时代英雄的形象呼之欲出;MV《当关》以说唱艺术的形式,直接表现了加勒万河谷冲突事件中牺牲的英雄,一经发布就受到广泛关注,这条2分多钟的视频上有2000多条弹幕。
这些作品尽管题材,体裁不同,风格各异,但在精神上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浓郁的家国情怀,不论是宏伟的历史叙事,还是英雄主义的个体抒写,都体现出“舍小我成就大我”的时代脉搏,这些作品共同凝聚成一个完整的中国形象,树立起中华民族灵魂的丰碑;军事文艺的创作者在对时代的讴歌中,体现了深沉的家国责任和使命担当,也展现了始终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休戚与共的爱国情怀。
厚植传统文化,彰显民族特色
新时代军事文艺创作的第二个特点在于作品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中国古典艺术与美学传统在新时代的军事文艺作品中得以彰显,使作品深植中华文化基因,打上了特色鲜明的“中国”烙印,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文化辨识度。这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作品是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这部舞剧在全国巡演两百多场,常常是一开票就“秒空”,在全国掀起“红色电波”观剧热潮。作品最显著的特色在于将中国古典美学中内敛、含蓄的精神与芭蕾舞般的优雅、高贵有机结合,表现地下革命者精神的坚毅与刚强。舞台上,上海弄堂曲径通幽的温婉意象,绵长的细雨、优雅的旗袍、手中的团扇、木制的矮凳,这一切都营造出极致的优美、宁静和诗意,观众仿佛看到诗人戴望舒笔下的雨巷,还有那位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的姑娘,再搭配优雅的舞姿,在诗情画意中,将中国传统文化无声地融进了这部现代舞剧之中。而歌曲《从军行》则运用了中国古代音律五声调式,演唱融合国风戏腔,最值得一提的是融入了边塞诗的歌词“谁留取一片丹心名垂千古,止干戈、义无反顾;谁少小封狼居胥开疆拓土,戎马青春未停下脚步……”极具传统美学风骨。话剧《深海》讲述中国核潜艇的开创者黄旭华院士隐姓埋名30年打造国之重器的动人故事,剧中黄旭华30年不能与亲人相见、未能为母亲尽孝,面对亲人的责难,黄旭华却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黄旭华用他的生命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升华,他的心中牵挂的不仅有生他的母亲,更有养育他的这片土地——祖国母亲。
新时代的军事文艺满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忠义、刚健不屈、和合共生理念,向全世界传递着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创造着既有时代精神又有民族特色的“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将中华美学精神与崇高的军人风骨有机融合,创造出一部部充满独特精神气质的新时代军事文艺作品。
坚持人民立场,书写人民史诗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出“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阐明了文艺与人民之间需要“双向奔赴”的关系,一方面文艺创作需要从人民中汲取素材养分,另一方面人民也需要文艺来滋养心灵。创作于2013年的话剧《兵者,国之大事》聚焦新时代军事演训,主创团队用近一年的时间多次参加重大军事演习,并全程参加了“和平使命-2013”中俄联合反恐军事演习,演员和演习官兵一起住帐篷野外宿营,演习中的很多人物、细节最终都成为剧本创作的重要素材。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创作团队参观烈士李白的故居,在简朴的家具、狭小的阁楼、嘎吱作响的楼梯中感受和体会人物,正是这些饱含烈士温度的生活细节,让创作者在舞台上传达出英雄们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歌剧《沂蒙山》的主创团队曾12次赴沂蒙革命老区实地采风,深入了解沂蒙故事和沂蒙精神,将当地的民间音乐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融入创作,展现了沂蒙老区人民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话剧《深海》中,黄旭华那句令全场动容的台词——“列宁说过,要他一次把血流光,他就一次把血流光;要他把血一滴一滴慢慢流,他愿意一滴一滴慢慢流。国家需要我一天一天慢慢流,那么好,我就一天一天慢慢流”,就来自黄旭华院士本人的真实语言,如果没有对黄旭华院士深入了解、细致采访,很难挖掘出这么动人、贴切又有深度的语言。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洞察生活的本质,了解人民最真切的情感、最深沉的思想,才能创作出鲜活生动的艺术作品。新时代军事文艺之所以能有如此丰硕的收获,能获得观众的广泛认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这些作品坚守了人民立场,把人民的满意与认可作为了艺术评判的最高标准。可以说,相当多的军事文艺作品,从经济效益上说,其投入与产出或许不能成正比,但是它们却通过积极向上的精神倡导在潜移默化中滋养着人们的心灵,净化了人们的灵魂,在喧嚣浮躁中给人们带来精神世界的宁静和充盈,而这样的社会效益是无价的。
新时代的军事文艺有如国家文化建设中的一滴水,但是这清澈的一小滴水却折射出五彩的光芒,为整个中国的文化事业增添了光彩。新时代军事文艺工作者用真诚的创作态度、真挚的创作情感奉献出一部部充满生活质感的文艺佳作,而这些作品又以其思想的深刻、充沛的激情、真善美的追求充实了人民的精神生活,交出了新时代人民满意的答卷。
作者:程倩(系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