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出:70年,70个难忘的广播记忆(四)

中国广播 | 2019-09-27 16:40

70年,70个难忘的广播记忆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科学指引下,我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砥砺奋进、开拓创新,不断走向繁荣兴盛。中国人民广播事业跟着新中国成长脚步,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留下了一抹抹璀璨的星光,创造了一个个难忘的记忆。

51、我国第一个数字音频广播系统

在广东佛山开播

1996-12-25

1996年12月25日,我国第一个数字音频广播先导网在广东佛山开通,1997年7月1日正式投入试播。广东佛山数字音频广播先导网的开播,为国家制定数字广播技术标准提供了试验依据,有力地推动我国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

52、中央三台圆满完成香港回归报道

1997-07-01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对于这样一个洗雪百年国耻的重大事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精心组织、全力以赴,圆满完成香港回归报道。

这次报道让全国人民亲身见证了香港回归祖国的重大历史时刻,对我国国民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极大地提振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凝聚力和向心力。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中央三台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同等规格的宣传报道,取得了巨大成功。

53、《广播电视管理条例》颁布施行

1997-09-01

为了加强广播电视管理、发展广播电视事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制定。《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简称《条例》)经1997年8月1日国务院第61次常务会议通过,9月1日颁布施行。《条例》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规范广播电视工作的行政法规,对于促进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条例》的出台,有助于加强广播电视行业管理,优化广播电视业的内部结构,提高广播电视节目质量,更好地发挥广播电视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54、《行风热线》开播,

成为广播人的一大创举

1997-09-01

1997年9月1日,由河北省邢台市文明办和邢台人民广播电台创办的《行风热线》节目开播。反映社情民意,架设沟通桥梁,化解社会矛盾,推动和谐发展,由此开启了全国广播政风行风热线类节目的一大创举。2002年6月3日,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开办《阳光热线》节目,是全国省级电台第一个政风行风热线类直播节目。该节目每天7:30~8:00播出,由一名厅局主要领导带队轮流到直播间,现场接听听众电话,解答政策咨询,受理群众投诉。《阳光热线》开播以来,每次节目都有上万人(次)拨打热线电话,群众满意率达98%以上。中央纪委、监察部、国务院纠风办、国家广电总局召开现场会,向全国推介《阳光热线》栏目的经验,形成了推动全国广播新闻改革的“阳光模式”。

55、广电主流媒体开始占领互联网阵地

1998-08-13

“中国广播网”(www.cnr.cn)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致力于打造全天24小时不间断直播的中文互动在线广播第一品牌力,通过互联网“让中国的声音传向世界各地”。“中国广播网”的前身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网站,1998年8月13日注册开通,2002年1月1日正式更名。

“国际在线”(CRI 0nline)是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的政府重点新闻网站,1998年12月26日正式开通。2005年7月13日,“国际在线” 开播了多语种网络电台 Inet Radio(www.inetradio.cn),使用汉语普通话、英语、德语和日语播出资讯、谈话、音乐和外语教学四大类节目。

56、广播“村村通”工程启动

1998-

为解决广大农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播电影电视部和国家计委决定自1998年初起,在全国开始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村村通”工作的目标任务是,按照“巩固成果,扩大范围,提高质量,改善服务”的要求,进一步巩固农村广播电视建设成果,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高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水平,逐步消灭“盲区”,增加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套数,丰富服务“三农”的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建立健全“村村通”工作的长效机制,构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至2000年底,全国基本实现已通电行政村“村村通”广播电视的任务,解决了7000多万户农牧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2006年9月20日,全国启动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2009年,又开始以直播卫星应用为重点,加快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的“村村通”工程建设。“村村通”工程是一项“得民心、顺民心、稳民心、聚民心”的重要工程,加强了广大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了广播电视的发展,让党和国家的声音传进千家万户。

57、北京人民广播电台

《一路畅通》开播

2000-01-01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一路畅通》节目2000年1月1日开播,节目时长从开播时的1个半小时增加到2008年的4个半小时。该栏目权威、及时的路况信息,大容量的新闻资讯和音乐歌曲内容让节目形成“直播、信息、娱乐”轻松活泼的节目形态,男女主持人对播的主持方式以及行车高峰时段的陪伴性,得到了广大听众的普遍认可,成为北京地区收听率最高的广播节目。

58、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启动以频率

专业化为核心的综合改革

2002-

2002 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按照“频率专业化、管理频率化”改革思路,对已经开办的8个频率重新定位,开始了频率专业化系列布局。首先推出第七套“华夏之声”、第二套“经济之声”和第三套“音乐之声”。以此为基础,推进全面改革,着重解决节目布局、运行机制、节目覆盖力三大突出问题,成为涉及面最为广泛的一次综合性改革,有效地促进了中国广播以频率专业化为特征的新一轮改革进程。

2004年元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经过重新打造,以“中国之声”呼号正式播出,成为国内第一大新闻专业频率。

59、大型直播节目《海湾零距离》

创广播高密度直播新高峰

2003-03

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爆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第一时间抢发了新闻消息,并在每天早中晚3个时段推出3档大型直播特别报道——《海湾零距离》,这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史上少有的高密度直播,持续了36天,累计播出180个小时。其主要内容由3个板块组成:最新战争动态、专家动态分析和听众短信参与。整个播出期间共有130万条手机短信参与互动,这也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中第一次以短信平台作为互动方式。

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在节目中期4月11、12日的调查数据显示,与全国广播听众总体规模区小幅增长相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的日到达率高达10.1%,对比上一年3月到8月2.0%的到达率来说,增长5倍,涨幅惊人。

60、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夜间节目主持人

向菲感召犯罪嫌疑人自首

2005-02-21

《神州夜航》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频率——中国之声的晚间大型夜话节目,创办于2005年1月1日。节目致力于为听众打造一个交流生命感悟、学习生存智慧、解读百味人生、分享爱与哀愁的心灵家园,几位主持人发挥各自的优势以新闻的独特视角为听众搭建起一个沟通你我的平台。主持人向菲在主持节目期间,从2005年2月21日至2006年2月27日,成功劝说四名在逃杀人嫌疑犯投案自首,被公安部授予金盾新闻特别奖。

61、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海外

开设调频电台

2006-02-27

2006年2月27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海外开设的第一家调频电台——肯尼亚内罗毕调频台(CRI91.9FM)开播,首开中国对外广播在国外建立电台的先河。

62、广播博物馆在云南建立

2006-08-08

云南广播博物馆是我国首家广播文化专题博物馆,于2006年8月8日组建。该馆集广播历程展览、声音技术博览、收音机精品收藏和广播文化、教育、研究、交流为一体,是云南广播人为纪念广播诞生100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目前,除党政军及大中专院校教职员工、中小学校教师和学生前来参观,全国及世界共有 160 多家电台的台级和频率领导前来参观访问,受到好评。整个场馆分为:“百年沧桑”“尘封记忆”“收听世界”“岁月留声”“云南历程”“领袖和广播”六个部分。开办广播博物馆是对历史实物的抢救性挖掘,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63、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全天直播

节目《爱心守望 风雪同行》,

广播应急功能凸显

2008-01-21

2008年初,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从1月21日开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打破既定节目编排,推出全天直播节目《爱心守望风雪同行》,截至2月12日,累计播出23天,播出时长近200小时,播发消息6000余条。先后有270多名编辑、记者、主持人、技术人员投入到报道中。

此次《爱心守望风雪同行》特别直播节目被学界专家赞誉为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说明广播在突发性事件中可以建立起一个立体化的信息桥梁,即上到下、下对上以及不同层级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起到了降低灾情,安定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

时任中央台台长王求总结说,《爱心守望风雪同行》特别直播在抗击冰雪灾害中所发挥的作用、在听众中所形成的影响、所获得的上级领导和专家的肯定,促使我们从更深层面思考广播的优势、广播的规律、广播的发展。广播既是媒体,也是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还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环节。中央台作为覆盖全国的广播媒介不仅在突发事件中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后在其他的报道中也同样应当获得更大突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温家宝总理顶风踏雪指导抗冰救灾》《快讯:温家宝总理抵达贵州8天内第三次亲赴灾区》《胡锦涛关心灾区群众生活强调坚决打胜抗灾硬仗》等系列报道,真实准确报道了中央领导忧群众之所忧、急群众之所急。这些稿件第一时间首发,十几分钟内,20多家网站转载,搜狐、腾讯、新浪、网易四大门户上了头条,新华网、中国网、中国经济网、中新网、中华网、TOM等网站在重要位置转载,创下了时政新闻网络转载率的新高。中央台由台网互动向台网融合、台网一体迈进,形成强大合力,高效传递了党和政府的声音。

64、广播在汶川“5·12”特大地震

抗震救灾报道中表现出色,

应急广播呼之欲出

2008-05-12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八级特大地震,全国各级电台、电视台打破常规,在第一时间迅速投入报道,全天候现场直播地震灾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最快的速度组建前方指挥部并派记者赶赴重灾区,中国之声于当晚推出《汶川紧急救援》节目,24 小时不间断直播。当汶川音讯全无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随救援部队最先进入汶川,第一个发回有关汶川的报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于15时04分编发第一条消息,并迅速调整日常节目,进入直播状态。“国际在线”各语种网站迅速开设《守望汶川——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专题,全台音、视、网、报多媒体联动,滚动发稿、滚动播出,及时对大地震进行跟踪报道。地震当地的四川、重庆电台、电视台以及全国广电媒体均有出色表现。这次报道规模空前,时效性强、导向性和公开性突出,创造了多项广播电视重大突发事件报道记录。全国各级电台、电视台的抗震救灾宣传报道,为夺取抗震救灾的胜利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通过此次广播抗震救灾的实战,应急广播概念呼之欲出,取得了国内业界学界的共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立统一联动、安全可靠的国家应急广播体系,这一体系也被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据了解,该体系将统筹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电台,建立与各种应急信息渠道的联通机制,实现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第一时间发布民众所需应急信息的目标。

2013年4月22日,国家应急广播在四川雅安地震震中芦山县开播定向应急广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以“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为呼号,在突发灾难事件中对灾区民众定向播出,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指挥协调,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四川广播电视台、雅安人民广播电台、芦山县广播电视台联合开办,全天24小时滚动播出。

65、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

广播电台圆满完成第29届奥运会

宣传报道任务

2008-08-08

2008年8月8日至24日,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投入10个频率和网络媒体、付费电视、平面媒体等报道资源,形成对赛场内外的全景报道。累计转播奥运赛事280余场,传送奥运赛事及相关节目5034个小时。还发起全国140 家广播电台共同组成全国奥运广播联盟,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并机播出,实现了内容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的整合共享和传播效益最大化。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使用英语和汉语普通话两种语言,在通过3个频率和“国际在线”网站向外传送节目的同时,并通过分布在60多个国家的152个海外合作电台、11个境外整频率电台、网络镜像站等入户平台向海外受众传送节目,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节目总时长达15800个小时,有效地提升了对外传播的整体效益。奥运会举办期间,全国各省、市广播电视台也都全面转播和参与了奥运会报道工作。

66、《海阳现场秀》 下班路上的快乐陪驾

2011-01-12

《海阳现场秀》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2011年1月12日上线的一档直播新闻娱乐脱口秀。节目播出时间周一至周六晚高峰下午5点至6点的传统广播黄金时段,以“下班路上的快乐陪驾”为口号,将当天或近期热点新闻娱乐话题作为对象,由主持人海阳与小艾搭档进行幽默的点评与调侃。其特点在于将美式脱口秀的结构、中国传统曲艺的叙述方式以及舞台戏剧表演的技巧相融合,将新闻内容与娱乐形态有机融合,形成强烈的富有批判精神的喜剧效果。节目充分发挥主持人模仿与表演天赋,通过新闻演播、情景再现、互动交流、生活滑稽录音等形式来解读新闻与资讯,借他人之口表达自己的观点。2012年,《海阳现场秀》获得“金话筒”奖,是国内首个获此殊荣的脱口秀节目。

67、广播新媒体平台“阿基米德FM”

正式上线,传统主流媒体移师

网络主战场

2014-10-10

2014年10月10日,作为上海广播电视台的新媒体转型产品——“阿基米德FM”正式上线。目前已有全国一千多家电台频率入驻,平台上有超过16000档节目(其中上海地区324档),被用户誉为“超级智能收音机”,成为互联网用户收听广播的第三大应用。2015年8月,阿基米德传媒公司成立,作为一家全牌照互联网媒体公司,阿基米德先后荣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电媒体融合发展创新榜”创新项目、“媒体融合年度创新案例”奖等荣誉。同时,基于广播本身优势与特色,“阿基米德FM”平台连接社会资源,积极推动多方联手参与打造党课品牌项目,陆续推出“党建同心圆”联建项目、“十九大精神十九人讲”等品牌内容,获得广泛好评。如今,“阿基米德FM”已实现自动抓取自动识别全国广播播放内容,形成全国音乐榜单等新内容形式,同时对广播节目实施人工智能的自动拆条,同步完成自动标签、自动分类、自动摘要、自动标题,真正实现了传统广播融媒转型生产效率的突破。

68、广播纪录片《致我们正在消逝

的文化印记》留存文化印迹

2015-11-30

2015年11月3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了《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系列节目,聚焦我国正在遗失的方言、工匠、地名、民间艺术、职业等七个领域,以人文视角呈现文化流变,以“广播纪录片”的形式雕刻文化印记。这一节目的推出有助于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觉,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节目彰显了广播的声音魅力和厚重情怀,用丰富的声音元素为听众带来一场唤醒耳朵、直抵心灵的“听觉盛宴”。节目在激发老文化新光彩的同时,也形成了“声音档案”,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印迹,是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媒体利用多媒体矩阵推出的优秀代表作。

69、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成立,

广播资源重新整合

2018-03-21

2018年3月2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宣布正式成立。撤消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建制,广播资源在总台的框架下得到重新整合。3月29日播出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联播》,首次启用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进行配音。4月19日,新组建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正式揭牌亮相。

70、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粤港澳大湾区之声开播

2019-09-01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粤港澳大湾区之声,9月1日上午7时正式开播。这是我国首个专门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播出的国家级电台频率。大湾区之声新媒体平台同步启用。

定位于“一流湾区、一流生活”的粤港澳大湾区之声,覆盖粤港澳大湾区域内的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广播播出频率为调频101.2MHz、中波1215KHz,全天播音21小时。大湾区之声及其新媒体平台,重点面向大湾区受众,及时传播中央权威声音,传播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实施进程,传播“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