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带头人”的奋斗志
乡村要振兴,“带头人”是关键。近年来,遵义市坚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乡村全面振兴的发展路径,在乡村“当家人”带领下,通过壮大集体经济、培育本土IP等多维度创新举措,不断谱写乡村发展的新篇章。
“要是兑现不了承诺就辞职”
初冬时节,记者走进红花岗区深溪镇龙江村。这里交通四通八达,水产批发市场车来车往,驾考中心车水马龙,加油站车辆络绎不绝。
谁曾想,过去的龙江村是远近闻名的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基础设施落后村。
如今,说起龙江村的巨变,乡亲们都会提到他们的“当家人”——龙江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健。
杨健是土生土长的龙江人,18岁高中毕业后,从跑货车干起,走上了创业路,后创办了铁合金冶炼公司,成为龙江人眼中的成功人士。2009年春节,杨健回村探望父母,当时的镇党委领导希望他回来当龙江村的带头人。经过多次劝说,他渐渐改变了想法,放弃在外办企经商,回到家乡开始“二次创业”。
在村民代表大会上,他对着全村的乡亲父老立下了“我要让龙江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要是兑现不了承诺就辞职”的军令状。不曾想,他在龙江村一干就是14年。
初来乍到,没有办公阵地,个人垫资借款给村委会,修建了新的村级办公阵地,完善了“一站式服务大厅”。还修建了篮球场,组建了篮球、锣鼓、舞龙、歌舞“4支队伍”,创设茶话会、联欢会、运动会3个“主题活动”,村民在外摆起了龙门阵,文体活动丰富着大家的业余生活。
俗话说:“手里没把米,唤鸡都不理。”到村后,他最大的感触就是:村里没有钱,无法解决村民的各种问题,大家对村干部普遍不信任。经认真分析后,他认为发展村集体经济是唯一的出路,也正式开启了龙江村“强村富民”发展之路。
先是通过整合资源、资金,融入集体企业的“两整合一融入”资源统筹模式,实现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把分散的劳动力组建成一支20人的建筑施工队,引进遵义建安混凝土有限公司,成立遵义市龙江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贵州省龙江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龙江成功实现了集体经济一、二、三产业全覆盖,村集体经济也从此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蜕变。
有了钱,就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龙江村先后投入近2000万元用于改善基础设施,聚焦“一老一小一困难”建立关怀机制。
目前,龙江村村集体经济累积达66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4万余元。龙江村党委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五好’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称号。现在每年来龙江村观摩考察的1万人次左右。
“尽最大努力,把村子变得更好”
“尽自己最大努力,把村子变得更好!”这是记者采访杜富佳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作为湄潭县人民医院派驻抄乐镇沙塘村的第一书记,杜富佳最关心的就是怎样把沙塘村变得更好。
杜富佳是湄潭县兴隆镇人,是湄潭县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士。作为一名从小生长在农村的基层党员,杜富佳对农村有着特别的情怀。2021年,她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杜富佳脱下白大褂,戴上斗笠,一头扎进抄乐镇沙塘村,成为驻村第一书记。
“其实刚来的时候内心很忐忑,因为以前在医院里面的技术岗位工作,没有农村工作经验”杜富佳说。万事开头难,她把更多时间用在了解村情民意和产业发展情况。
摸清家底谋发展,成为她接下来的重点。
湄潭县抄乐镇沙塘村第一书记杜富佳正在直播带货卖茶 马云才摄
“欢迎进来直播间的家人朋友们,我们现在是在茶园直播,今天为大家带来几款好茶,遵义红翠芽、黄金芽、毛峰毛尖,我手里的这款黄金芽在2号链接……”,从自学拍摄、剪辑起步,通过拍摄乡村工作和生活视频吸引了近15万粉丝,并完成了抖音账号的官方认证进行直播带货,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在她的努力下,沙塘村的茶叶迅速走红,销量倍增,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我就想通过直播扩大沙塘村知名度,帮助农产品打开销路。”杜富佳脸上洋溢着笑容。
此外,为了帮助发展村里的集中养牛产业,今年3月以来,杜富佳与村干部深入农户家中广泛开展动员,把村里闲置的畜圈利用起来修建集中养牛基地。“正好今年有一个‘省外引牛’政策,脱贫户在购买品种牛时有政策优惠,就想着利用好这个机会大力发展我们村的养牛产业,拓宽群众的增收路子。”杜富佳介绍说。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杜富佳也不忘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驻村期间,杜富佳积极向上协调对接,从湄潭县人民医院争取到了50多万元的帮扶资金,用来帮助沙塘村修建道路、修补水渠、饮水工程等,更好地完善硬件设置。
如今的沙塘村,产业有了、环境美了、村民的笑容也多了起来。“接下来,我想把电商工作继续做好,对接好手里的项目,继续发展好村里的烤烟、茶叶、养牛等产业,尽自己最大努力,让沙塘村变得更好。”杜富佳说。
“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走进湄潭县鱼泉街道金桥村,一排排错落有致的黔北民居坐落在田园山水间;彩色灯笼交相辉映,高高悬挂的油纸伞浪漫而旖旎;椰子鸡、碗仔翅、猪脚姜等广式美食更是琳琅满目,游客三三两两结伴而行,尽享这份山野小镇的悠闲。
湄潭县鱼泉街道金桥村民居(遵义图库 盛朝友摄)
谁曾想,在西部小山村能够品尝到地道的广式美味。然而在2019年以前,这座小山村隐匿在大山脚下,村民们大多依靠传统农业生活,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
改变,还得从“兵支书”说起。2019年12月,退役军人任勇到鱼泉街道金桥村任党支部书记。到任后,在一次走访群众时,村民提起这里有一位“红军中的花木兰”李小侠,他便开始收集和挖掘这位“巾帼英雄”曾在鱼泉生活40多年的故事,并决定在村里建立女红军李小侠陈列馆。陈列馆的对外展出迎来了大量游客,这座小山村等来了发展的时机。
依托独特资源优势,催生了“金桥·斗门印象”农旅小镇项目的落地,引来东西部协作项目帮扶资金1000多万元的投入。2021年,金桥村抓住珠遵协作的契机,借鉴珠海市斗门区莲洲镇莲江村“一户一品”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对当地古村建筑群进行“修旧如旧”的提升改造,并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红色+农业”的发展模式,群众抱团发展,共同谋划,以山水田园观光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当地小峡谷、千年银杏树、李小侠故居等旅游资源优势,打造有山、有水、有乡愁的农旅小镇。“金桥村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为依托,进一步完善农业及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及‘产业+’模式,让群众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进一步壮大产业、盘活村庄,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任勇表示。
去年4月,金桥·斗门印象农旅小镇对外试营业,仅仅第一周,就收入4.72万元。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金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不断创新运营模式,通过发展茶叶、大米、蜂蜜等产业弥补旅游淡季空白,并将一系列农产品打造成旅游精品伴手礼,形成产业带动。持续以政策为引领,以举办活动、“民宿+”新业态、茶旅融合等方式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群众增收和乡村发展。
金桥村这十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曾经的省级一类贫困村到如今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红色旅游朝气蓬勃,产业发展欣欣向荣。可以预见,“山海情”的故事会更加精彩,这个村子还在不断蜕变。
在遵义,这样“当家人”的案例还有很多,他们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挥洒智慧与心血,带领村民发展致富。
全媒记者:马云才 张驰 李珂 毛索 杨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