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之声 • 推荐 | 走进婺州古城 探寻宋韵密码
悠悠婺州府,千年宋韵城。
宋韵文化是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重要文化标识。浙江金华是历史文化名城,南宋时设为陪都,一度曾是“天下”文化之中心,被誉为小邹鲁。金华传承宋韵文化,积极推进“婺风宋韵”文化品牌工程,形成具有金华辨识度的重要文化标识和成果。近日,经过改造的婺州古城宋韵文化风情街区就以全新的面貌亮相。

经过改造的婺州古城宋韵文化风情街区推出了八大宋式美学“打卡”地标和三处宋韵布置,行走于其间,恍若一下穿越回宋朝。
改造后的街区蕴藏了哪些宋韵文化密码?让我们一起步入其中窥探一二。

宋太宗的阮乐
宋韵不仅仅是挂在墙上的阳春白雪,更是百姓的日常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在宋代,它就是茶酒、音乐、服饰、园林……就在普通人的寻常生活之中。
听一场南戏,看一幕杂剧,或是一人在高山流水间抚琴一曲……这都是宋时的音韵艺趣。这一时期,音乐走出了宫廷官邸,进入市井长巷,融入生活日常。
位于镇东井的宋韵音乐喷泉装置,特别选取了“阮”的元素。阮,又名“阮咸”,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阮源于秦汉,晋人弹的阮为四弦,而到了宋,在宋太宗赵光义的突发奇想下,创制出“五弦阮”,多了一弦的阮也因此能够弹奏出更多新曲。
李清照的诗影
宋是一个经济、文化、艺术都极其繁荣的时代,民间娱乐活动繁多,怡情娱乐,雅俗共赏。皮影戏作为“百戏”之一,是一项全民性的文娱活动。南宋周密所著《武林旧事》卷二《元夕》记载:“或戏于小,以人为大影戏,儿童喧呼,终夕不绝。此类不可遽数也。”描写的正是南宋皮影戏的盛景。
李清照避难期间,投奔时任婺州太守的赵明诚的妹婿李擢,卜居在酒坊巷陈氏宅邸,这里的宁静生活让一度颠沛流离的李清照感到“意颇适然”,她写下《晓梦》一诗,发出了“人生能如此,何必归故家”的感慨。

该皮影戏结合李清照在婺地的生活经历,演绎李清照婺江泛舟、登临怀古等场景,再现李清照在金华短暂安宁的时光。
杂记里的巧思
小舞台背景处搭有一座中式照壁,内嵌一组透明户外屏。照壁的檐角造型灵感源自浙江杭州德寿宫,照壁的墙面由冰纹琉璃砖镂空构成,充满着简洁隽永的古典韵味。

照壁屋檐两端有凸起的鸱吻,又名螭吻、鸱尾。据传鸱吻是龙所生九子之一,喜欢在险要处四处远眺,也喜欢吞火。北宋吴楚原《青箱杂记》也有关于鸱吻的记载:“海为鱼,虬尾似鸱,用以喷浪则降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相信在房脊上安两个相对的鸱吻,具有镇邪、避火的功能。
照壁中还嵌入了一块月洞门造型的透明户外屏。月洞门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标志之一,通过洞口的透明屏形成空间渗透及空间的流动,与照壁两侧漏窗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
宋画中的寄寓
花、酒、香、茶……这些都不是宋人创造 ,却是由宋人赋予了雅的品质。在婺州古城的酒坊巷,用小品画的形式展示了宋人风雅的只鳞片爪。
所谓小品画,主要是指其尺幅上的狭小。从北宋到南宋,画家们的创作由鸿幅巨制转向案头小品。小品画以圆形和方形为主。小品画诞生之初,是有实用功能的,圆形的一般是用作团扇的扇面,方形的通常是用作屏风或灯片。除了方的,圆的,酒坊巷围墙上的这一组宋韵小品画氛围灯,还增加了海棠纹样、竹子纹样、松树纹样等灯型,都是我国传统吉祥纹样,有“玉堂富贵”“满堂平安”“节节高升”“毅力非凡”的美好寓意。
梦梁录里的茶风
吴自牧的《梦粱录》中曾描绘了南宋饮茶之风的兴盛,书中曰“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

宋代茶事之盛,是宋人对美好境界的向往。喝茶本来是特性的,可是宋人审美的作下,变成了形而上的追求,所以自唐以来的“点茶”至宋达到极致,形成更为系统和艺术化的茶道礼仪,这是文化兴世的宋代所特有的一种茶文化形式。游客可在街区的宋式茶寮中驻足休憩、啜英咀华、品味历史。
展千年婺风,品百味宋韵。今人传承宋韵,需要创造性转化,让宋韵文化更有人间烟火气,打造出富有当代生活气息的、一种令人愿意长久沉浸其间的文化氛围。婺州古城宋韵文化风情街区的宋韵密码还不止于此,宋韵风情车、雪浪石影壁、体感互动诗词、风月无边月亮灯、古筝艺术空间……更多宋韵文化密码等你来解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