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过端午,不止吃粽子那么简单!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这是南宋诗人文天祥创作的《端午即事》。贵州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朱伟华说:“《端午即事》中端午节欢愉的背后暗含着作者的一丝无奈,但是即使在这种境况中,他在内心深处仍然满怀着‘丹心照夙昔’的壮志,塑造了一位像屈原一样为国难奔波却壮志不已的士大夫形象。”
除了文天祥的《端午即事》,朱伟华介绍,不少与端午节有关的诗词是与传统民间习俗有关。比如北宋词人苏轼的《浣溪沙·端午》: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这首词主要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上片描述她们节日前进行的各种准备,下片刻画她们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全词充满了浓郁的民俗气息,端午习俗可见早已有之。”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说文解字》中:“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农历五月初五,也被定为中国传统端午佳节。
谈起端午节,其渊源可追溯至几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战国时期因家国沦陷绝望投江的楚国诗人屈原,但是其实在早期,一些地方对端午节的起源其实是有不同说法的,有的说是为了纪念敢于谏言的伍子胥,有的说是因为寻父的孝女曹娥……漫漫历史长河给端午节增加了诸多神秘色彩,不过时至今日,端午节主要的纪念对象为屈原无疑。
(图片来源镇远宣传部)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诗人节、重五节、浴兰节、女儿节等等,贵州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朱伟华表示,地域、民族不同,习俗也有所差别,“南北方在端午习俗上的差异主要是在‘水’,南方相对于北方的水更多,所以端午的习俗和仪式通常和水有关”。而在贵州,山水之间民族的特色在端午展现得淋漓尽致。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端午闹“水龙”、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举行祭龙大典,还有“抢鸭子”比赛,在龙舟赛上将一大群活鸭子同时放在赛龙舟的水面上,任由人们去抢捉,谁逮着归谁,抢到鸭子视为大吉。
(图片来源镇远宣传部)
各个民族共度端午的形式也并不相同,那么他们是怎么过端午的呢?苗家过端午节要吃端午饭,端午饭包括“五黄”:黄鳝、黄瓜、黄鱼、黄泥蛋和雄黄酒。粽子肯定是不可或缺,但苗家的“五色粽”你听过吗?他们用五种植物的叶液将粽馅染成红、黄、蓝、黑、白五种颜色,然后用芭蕉叶包裹煮熟。
土家族过端午节的习俗除了吃粽子、赛龙舟外,还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习俗。土家族过端午节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在野外采来艾蒿插在门上和窗台上,据说可以辟邪和驱蚊虫,用来沐浴之后据说可以吸取身体里的毒素,艾草、菖蒲和蒜都是常见的悬挂物,而它们也被称为“端午三友”。
“端午是一个传承下来的节日,它不仅是这个节日本身,还附加了很多故事在里面,”朱伟华提到端午节的传统活动是一直保留下来的,“但是我们节日还在不断往前发展,在原来传统节日中间增加了一些新的因素,这是吸引更多的人去参与的一种方式。文化需要载体,一直讲传统文化需要活态传承,这就是活态传承。随着时间的流逝,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会越来越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