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老人丨卫所移民,促进了贵州一批城市的兴起和发展
文章选自张祥光所著《读史集稿》,本书是以业已刊发的多单篇文章汇合编就的文集。就学科而言,以史学为主,兼及其它;就时间而论,以古代为主,兼及近现代;就空间来说,以贵州为主,兼及全国。时限长、区域广,涉及之人、事多。立论精当,史料翔实。
在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人口资源充足的地区,往往是封建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因此,在封建社会,一个地区人口的多少,对该地区的社会经济产生直接的影响。
贵州在元代以前人口稀少,经济发展缓慢,至元代人口不过数十万人。《元史·地理志》在“八番顺元蛮夷官”条下载:“至元十六年(1279年)西南八番罗氏等国已归附者,具以来上,洞寨凡千六百二十有六、户口十万一千一百六十有八。”据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甲表四七,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每户平均四点四六人,则此时顺元路有人口约四十五万人。元时,顺元路有今贵州地域大部,加上周边部分的人口,元朝至元时期贵州地区人口约有五、六十万。
明王朝建立以后,为了巩固西南边疆,在贵州各地建立卫所,派遣军队驻守贵州,大批汉族人口移居贵州,使贵州人口急剧增加。至明末,贵州人口约有七十万人,比明初增长近四分之一。
卫所移民,促进了贵州一批城市的兴起和发展
朱元璋在夺取全国政权的进程中,十分注意军队的管理和建设。在正式立国之前,朱元璋于龙凤十年四月(1364年),“下令曰,为国当先正名,……为核诸将所部,在兵五千者为指挥,满千者为千户,百人为百户,五十人为总旗,十人为小旗”,对军队的管理有了初步的规定。过了四年明朝建立后,刘基在这一基础上,“奏立军卫法”“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所设总旗二、小旗十,大小联比,以成军”(《明史·兵制》)。明代设卫所以后,为了减轻国家军粮的压力,就利用军士屯种(即军屯)。军屯的实施,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为控制西南政局,特别是治理云南的需要,洪武年间,朱元璋在贵州地区广置卫所,并大量移民屯田。至洪武末年,贵州都司领有:贵州卫、贵州前卫(二卫在今贵阳地区)、永宁卫(四川叙永)、普安卫(今盘县)、安南卫(今晴隆)、普定卫(今安顺市)、乌撒卫(今威宁)、毕节卫(今毕节)、赤水卫(今毕节东北)、安庄卫(今镇宁安庄)、兴隆卫(今黄平)、威清卫(今清镇)、平坝卫(今平坝)、龙里卫(今龙里)、新添卫(今贵定)、平越卫(今福泉)、清平卫(今凯里)、都匀卫(今都匀)、黄平千户所(今黄平旧州)、普市千户所(在今四川叙永境)。
明代在贵州设置卫所的同时,开始了大量移民。如果以一个卫五千六百人计,即有十余万驻军进入贵州。明代还规定屯军需带妻室前往屯地,即世为军户,若以此计,则移入贵州的人口应在二三十万。
明初在贵州设置卫所,大量移民贵州,为明清时期贵州一批城市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明代设置卫所时,考虑到军队调动的方便,将卫所设置分布在驿道沿线,除贵州卫、贵州前卫及个别的卫、县同城外,其大都数卫所都是单独的,当时都不具备城市的条件。而卫所设置后,屯堡围绕卫所,星罗棋布。这些卫所屯堡就是移民新村,也就是汉人的村落。
为解决军粮,这些卫所屯堡先是作为军屯移民进行农业生产的据点,由于食盐、布帛、农具等日用生活品、生产品的需要,不少军屯村落发展成为定期的贸易场所,为进行商品交换的市场。这样,卫所所在地不仅有行政管理职能,而且经济因素的内容也不断增多。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口的增多,卫所屯兵的逃亡,原来卫所所在地的军事因素逐渐减弱。经济因素发展由原来单一的行政(包括军事)管理职能,变为既具有行政职能,又具有经济功能,成为一方政治、军事、经济中心。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到明末清初,原有的大多数卫所所在地变为府、州、县治(即城市)的地方。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云贵总督范承勋就上疏要求将贵州十五卫、十所改并或改设府州县。他上疏要求:“裁贵州十五卫、十所。以偏桥卫并入施秉县,兴隆卫并入黄平州,移州治于卫治,新添卫并入贵定县,移县治于卫治;定南所入普定县;普安卫入普安州;安笼所并入安笼厅;乌撒卫并入威宁府;以贵州、贵前二卫改设贵筑县;镇西、威清二卫,赫声、威武二所,改设清镇县;平坝卫、柔远所改设安平县;安南卫改设安南县;敷勇卫,修文、濯灵、息烽、于襄四所,改设修文县;永宁卫普市所改设永宁县;毕节、赤水二卫,改设毕节县。”(《清史稿·范承勋传》)康熙帝对这一请示完全批准执行,又具体而言。如瓮安县城就是由卫所发展而来,明洪十四年(1381年)置平越卫右所干平堡,显然不是县城。经二百二十年的发展、演变,到了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明朝廷决定置瓮安县,万历三十年(1602年)修县城,其县城就建在右卫所干平堡,“四周石砌共六百九十丈零,计三里八分,门有楼”,县城即今瓮安县治所雍阳镇。城周六百九十丈,与战国时期“千丈之城”的名都相比,仅管时间相距约二千年,而作为西南山区的一个县城,也是可观的了。
又如贵定县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置新添千户所,二十三年(1390年)升为新添卫。新添卫地近贵阳,交通方便,经过三百年的发展,到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朝廷决定裁新添卫,筑石城,移贵定县于卫城。
不仅县一级的城市兴起如此,一些镇一级的城镇也是由卫所发展而来。如清镇市的卫城镇,明崇祯三年(1630年)置镇西卫,为明代军事据点。经过五十多年后,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裁卫入清镇县,称“卫里”。到咸同年间,随着各行商业兴盛,而成为清镇的一个重要城镇。
到明末清初,在贵州所设的卫所几乎都发展成为城镇。由此可见,卫所移民对贵州城市的兴起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简介:
张祥光,贵州桐梓人。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贵州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任中国魏晋南北朝学会理事,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副秘书长,贵州省史学会顾问、贵州地方志研究会顾问。著有《贵州古代史》(合著,任副主编)、《贵州近代史》(主编之一),参与编写《贵州通史》五卷本中第一卷魏晋至五代十国、《贵州省志·政府志》《贵州省志·文史馆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