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电影《红船》主演侯京健:演了13次毛泽东,次次都不一样

天目新闻 | 2021-07-08 13:06

7月9日,浙产电影《红船》将与全国观众见面。其中,饰演主人公毛泽东一角的,正是在今年热播电视剧《觉醒年代》、《光荣与梦想》中有着出色表现的青年演员侯京健。

1985年出生的侯京健,目前正在横店拍摄电视剧《数风流人物》,这已经是他第13次饰演毛泽东。

演员 侯京健

作为85后同年龄段中饰演毛泽东次数最多、年龄跨度最长、诠释角度最多的演员,首次在大银幕上挑战这一角色有什么不一样的体会?《觉醒年代》成功“破圈”成为“年度国民良心剧”,爆款剧背后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与这一角色“结缘”已有12年之久,戏里戏外侯京健又是如何看待这份“特殊的缘分”?

近日,侯京健接受了记者的独家专访,好剧、好角色以及好演员是如何炼成的?我们一起探个究竟。

电影《红船》海报

首次挑战电影版毛泽东

小小的冰块都“暗藏玄机”

近期,陆续上映的主旋律电影成为电影院里人气最高的影片。

与其他影片不同的是,浙产电影《红船》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线,以他的视角为主展开叙事的。“《红船》的故事紧接《觉醒年代》,讲述了毛泽东同志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之后,灵活地运用到现实中,用这种上下求索、开天辟地的精神,和同事们一起完成建党伟业的故事。”

侯京健介绍,影片在细腻刻画毛泽东的人物经历及心路历程的同时,还全景式地展现了出席“一大”的13位代表的“众生相”,并且极具创新地加入了对虚构的人物的着墨,多方位、多视角地展现实现建党伟业的艰辛与不易。

据悉,电影《红船》在上海取景拍摄,于2020年12月开机,今年2月初正式杀青。今年已经是侯京健饰演毛泽东的第12个年头,但在大银幕上演绎这一角色还是首次。因此,本片对于他的重要性与特殊性不言而喻,影片的拍摄也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越是宏大的题材的故事,就越是要在细节上下足功夫。细节打磨到位了,才能真正让观众觉得故事真实、可信。

侯京健告诉记者,影片拍摄恰逢上海冬天最冷的时间段,而影片里描述的部分故事却发生在5-7月。

季节的差异不仅使得演员必须穿着单薄的衣服“轻装上阵”,还在拍摄上制造了不少难题。比如,大家都知道冬天说话,嘴里会有哈气。哈气一出来,在电影镜头里就成了明显的“穿帮”。

怎样去掉这个“季节特征”?答案是每个演员在开口说话前,先把冰块含在嘴里一段时间以降低口腔温度,这样等开口了,哈气自然就不见了。

这样做的效果立竿见影,但也对演员的表演产生了“副作用”,“冰块含久了嘴就会变僵,说台词也容易变得不利索。而且所有演员都用这招,有时不小心把冰水咽下去了,免不了会肚子疼。”

辛苦虽辛苦,但整个剧组正是这样上下齐心克服困难,不断地“抠细节”,精益求精地完成了影片的拍摄。

在电影《红船》里,侯京健向大家展现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毛泽东。

“黄亚洲老师的剧本,节奏感、立体感非常强,他的文字是感性与理性兼具的。而表演者是感性的,所以当我看到本子,眼前自然就有画面了,看完剧本我非常感动,都掉眼泪了,有一种想要马上去创作的激情!”

在剧本的启发下,观众可以在片中看到一个充满人性而且接地气的毛泽东,“比如他第一次去上海,为了生计给别人洗衣服,很少有人看到他打工的状态。甚至在他遇到挫折最低落的时候,他也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坚持理想,越挫越勇。我们想要把这种接地气的精神力量传达给观众。”

要演好伟人,演得真实又演出新意,侯京健认认真真、好好揣摩了一番,在表演时加入不少自己用心的想法,与值得观众细看、回味的小细节。因为电影还未上映,他简单地为大家“剧透”了两处小看点。

一是电影开头的大开场戏,就有大段的演讲。开场戏奠定了整部电影的基调,也决定了主创们的实力能否经受得起考验,成功让观众“入戏”。

这段戏份采用了蒙太奇的处理,一段演讲里穿插了六七个不同地方的画面,宿舍前、大街上、桥头等等,再加上成百上千的围观群众,最终呈现的画面群情激昂,极具渲染力。

而在现场拍摄时,这段戏拍了一上午,侯京健需要在六七个不同的地方重复完成演讲内容。“电影拍摄讲究导演、摄影和演员之间的‘稳、准、狠’,你必须有爆发力,还得掌握好时间点,确保所有的激情都释放出来。其实说到后面我嗓子都有些哑了,但因为是同期声,还必须保持说话的声质和声量都是很好的。”

此外,侯京健还推荐大家在看电影时,关注毛泽东与杨开慧的感情戏的展现。“以往影视作品对两人爱情的描绘相对较少,他们的爱情不仅是男女间的爱情,还饱含着志同道合的革命情谊。而片中侧重展现的,是两人恋爱初期的那种比较懵懂的感觉。”

侯京健举了一个例子,在毛泽东“驱张运动”受挫后,他靠在杨开慧的身上哭,杨开慧把他搂在怀里。“杨开慧虽然比毛泽东小,但(陈)都灵把她那种知性的气质演绎出来了。当她去安慰毛泽东,把作为一个女人对男人的精神支撑的力量,以及‘家庭的港湾’的感觉展现得很好,把女性伟大的魅力展现地淋漓尽致。”

《觉醒年代》成功“出圈”的背后

是长达12年的“用心准备”

记者采访侯京健之时,距离电视剧《觉醒年代》开播已过去了整整5个月。尽管如此,该剧依然在各大视频网站的实时热播剧榜单榜上有名。与此同时,这部“年度国民良心剧”的影响力还在不断发酵。

豆瓣上,超过27万网友共同打出9.3分的高分,只是广大观众对于这部佳作的认同与褒奖的开始。6月,该剧获得了第27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的8项提名,并最终将最佳导演奖(张永新)、最佳(原创)编剧奖(龙平平)以及最佳男主角奖(于和伟)收入囊中。这部剧会“拿奖拿到手软”,是全民都能预见并且喜闻乐见的事。

《觉醒年代》的成功“出圈”,也让剧中的一众实力派演员,受到了广大年轻观众的关注与喜爱,这其中自然包括在剧中饰演毛泽东的侯京健。

“润之的出场真叫人泪目啊!他来了,他们有救了。”“形似神也似,举手投足让人感到既熟悉又亲切,侯京健真把角色演活了!”“儒雅、谦和、善良,在他的眼睛里能看到光!”侯京健的演绎,受到观众们的一致认可。

而这份认可的背后,与侯京健12年来对于同一个角色的认真专研与努力付出,是密不可分的。

侯京健第一次饰演毛泽东,是在2009年播出的电视剧《铁肩担道义》中。当时刚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毕业没多久的他,从未想过自己能够有机会饰演伟人。他在别人的推荐下去试镜,“当时也没觉得外形像,但后来化了妆,戴了头套就有点感觉了。”

如果说首次尝试饰演这个角色是误打误撞,那么接下来至今的十余部作品的创作,对于他来说则是一场不断经受考验,并且不断变成长的“修行”。

如今,侯京健已经演过从毛泽东十几岁做米店学徒,一直到建国时他56岁的故事,年龄跨度挺大,也为他积累了丰富的表演经验。而今年播出的《觉醒年代》、《光荣与梦想》等剧,也让不少年轻观众认识并且喜欢上了侯京健。

“真得非常感谢所有的观众,对《觉醒年代》也好,包括对所有主旋律影视剧创作的支持。”电话那头,记者听得出他的这一声感谢是发自内心的。

侯京健坦言,他一直在参与主旋律作品的创作,很多作品的拍摄难度非常大,但却鲜少有人知道,“我们其实是一直处在一个很孤独的状态中去创作的。就是因为有了观众朋友们现在对我们的认可,我们在精神上、制作的投入以及戏剧创作的认真程度上才会有了更高的提升,这都要谢谢观众们。”

与此同时,侯京健认为,主旋律题材有非常多值得挖掘的东西,需要创作者们不断探索,不断深挖。

“我们的艺术创作,要为人民服务。百年前的至暗时刻已经过去,先烈们为我们换来了现在幸福的生活,这艘‘红船’会永远不停地驶向前方。我们满怀信念与激情去创作,希望我们的作品可以把正能量、正确的价值观、精气神带给观众,让他们能够真实地去了解历史,也能把这种精神力量带到生活之中,给自己打气。告诉他们不管在生活中是不是偶尔碰壁,偶尔有一些失败,但只要抬起头来继续往前走,前方的路永远是光明的。”

演了13次毛泽东之后

他是这样想的

尽管电影《红船》还未上映,但已有不少观众将其称为“电影版《觉醒年代》”。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在《觉醒年代》中饰演毛泽东的侯京健,以及饰演李大钊的张桐再度合作,两人的对手戏也是影片的一大看点。

戏里,侯京健与张桐有过多次合作。戏外两人也是好朋友,经常一起吃饭、打篮球。

如果说在《觉醒年代》里两人演对手戏,开头两天还需要磨合一下,那么到了《红船》,两人不但默契十足上手就能对戏,还能够基于对角色和对方的了解,为角色增添不少出彩的小细节。

两人的默契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呢?有一场戏,是李大钊给毛泽东率领的驱张代表团送东西,蔬菜、辣椒还有煤等等。当时,作为道具的辣椒被放在了离侯京健比较远的位置。

“张桐他就很清楚这场戏当我看到辣椒时,肯定会顺手拿起来吃一口。于是他就把辣椒放到了我顺手能拿到的位置。吃辣是毛爷爷的一个特点,像这样的细节不用说,我俩配合就很默契。”

戏里,侯京健对于毛泽东的脾性、爱好如数家珍,并且能够精准地演绎出来,令人信服。戏外,毛泽东的言行举止,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侯京健。

私下里,他习惯尊称毛泽东为“毛爷爷”,这个称呼既饱含了尊敬之情,也充满了亲切的感觉。

“演过毛爷爷之后,我从他身上所学到的,一是要心向光明,二是要心胸开阔,然后是一定要自信。”

如今,在生活中侯京健也能感觉到自己变得越来越正,“那种朝气蓬勃的精气神会越来越足。平时可能不觉得,但在镜头里大家会说我有种阳光劲。这种劲头不是刻意演出来的,我觉得是我这些年不断向角色靠近而慢慢汲取的。”

其实,早在2013年电视剧《毛泽东》播出后,在剧中饰演青年毛泽东的侯京健的表现,就已经开始受到观众们的肯定。而到了2019年播出的电视剧《伟大的转折》,多年的磨砺则让他表演功底变得愈发扎实。

剧中有场关于会理会议的戏,“那场戏非常重要,是一个人6页半纸的台词量的独白,1万6千多字,最后剪出来有36分钟,拍了一条就过了。”

当然,如此深厚的台词功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和毛泽东一样,侯京健也很喜欢看书。受叔叔的影响,大学毕业后的8年时间里,每天不管多忙,侯京健都坚持读半个小时的书。

“一开始看的是文言文版的《孙子兵法》,又要查字典又要看书,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后来发现是我们作为年轻人太浮躁,只要耐下性子读完,就会发现文字有着自己的规律,是非常有趣的。像毛爷爷读书,他不会完全相信书本,而是会思考书上所说的到底对不对,适不适合自己,适不适合这个国家。”

再加上为了饰演毛泽东,侯京健做了大量的功课,阅读相关书籍,对于历史的了解也是越来越扎实,“只有当你了解了历史和与之相关联的人,你才知道在表演时你对于每个人物应该抱有什么态度,应该以什么方式去跟他们互动。当你了解得越多,你诠释这个角色的方法就会越多。”

所以,当一万多字的台词摆到他面前时,他仅仅花了六七个小时就完全记住了,“我知道每个段落要说什么话,要干什么,目的是什么,思路很清晰,表演起来就会很轻松,这种自信也是受到毛爷爷的影响。”

越是了解毛泽东,侯京健就越是觉得他的所思所想在当时是最先进、最时髦的。“所以我们也要不断地去更新自己,不断地用‘新的打开方式’去表演。而且还要不断地去看观众,因为表演的最终目的是要让观众看到。”侯京健经常会去看观众们对于他表演的评价,接受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再通过下一部戏,用观众更喜闻乐见也更与时俱进的方式去表演。

在拍完《觉醒年代》之后,侯京健已经接连拍摄了五六部作品,包括即将全国公映的电影《红船》、《三湾改编》等。

在侯京健看来,每个剧组的创作风格与基调都是截然不同的,与之相呼应的是每部作品中他所饰演的毛泽东,也都有着鲜明的不同之处。“我从没有一个固定化的表演,而是迅速地适应不同剧组的风格,塑造不同角色。因为每个剧本给予你的,和你需要表达的都是不一样的。我现在会把压力都转化为动力,让表演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除了继续塑造好这个出道至今影响自己最深的角色,侯京健也在不断地挑战不同类型的角色。

“我想要尝试一些现代戏,比如展现新城市建设的作品。还有我小时候看过电视剧《康熙王朝》,也希望有机会可以演一回康熙。”

而提到接戏的标准,侯京健最看重的,依然是希望可以找到高水准的创作团队。“我希望团队对于制作的投入能更多一些,在大家的业务水平都比较高的情况下,大家都用心做事,劲都往一处使,这样才能拍出观众认可的好作品来。”(文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