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老人 | 鲁迅研究家林辰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 | 2022-10-03 12:33

在现代贵州历史舞台上,有一批值得被我们熟记的文化人物,他们是录入了贵州反清斗争中第一个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贵州辛亥革命先驱平刚,民国《贵州通志》的总编纂任可澄、杨恩元,中国建筑学奠基人之一的朱启钤,享誉全国的大书法家严寅亮、萧娴,著名出版家、作家、教育家谢六逸、马宗荣等。动静为大家选编了宋洪宪《贵州现代文化人物》一书中的篇目,讲述他们的主要履历,介绍他们在文化事业上的突出成绩。

鲁迅研究家林辰

林辰,原名王诗农,现代著名鲁迅研究家、编辑家、作家。林辰1912年6月3日生于贵州郎岱(今六枝特区)。林辰幼年聪颖,在家乡接受启蒙教育及初等教育,16岁后赴省城贵阳,就读于黄齐生先生任教的达德中学、省立师范学校。在这些学校中,他学习努力,并受到了民主主义思想的熏陶,为他后来的成长、进步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完成学业后,林辰一直在教育界工作,先后任贵阳女子中学、重庆川东师范学校等校教员,私立乡建学院讲师、社会大学(李公朴、陶行知主办)教授。林辰还积极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在贵阳执教期间,他用业余时间帮助学生修改壁报、板报及油印刊物上的进步宣传文章,鼓励学生们为抗日宣传,为争取民主、进步而斗争。

在重庆工作期间,他常在《新华日报》《民主报》《大公晚报》《新生代》等报纸发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揭露国统区黑暗统治的政治性论文、杂文,受到广大爱国学生和知名进步人士的赞扬。期间,林辰还为贵州籍中共地下党员王启霖同志保存了中篇小说《狂雨》。王启霖牺牲后,林辰在1951年帮助整理出版了这部中篇小说。

在重庆的岁月里,林辰还与郭沫若等革命文化斗士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45年,林辰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国民政府当局的满腔怒火,与众多文化界知名人士一起,在《文化界对时局进言》上签名。此后林辰又多次在其他反对内战、争取民主的宣言上签名,同反动政府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1946年7月间,爱国民主战士闻一多、李公朴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举国震动。各界人士纷纷集会游行,抗议反动政府暴行,缅怀闻一多、李公朴先生。林辰在重庆参加各种纪念集会,还在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上发表了题为《诗人·学者·战士——敬悼闻一多先生》的纪念文章。他在文章中写道:“作为诗人、学者、战士的闻一多先生,他是将与中国人民永远同在的,为了民主的实现和学术的发展,中国人民一定会继承着闻先生的遗志奋斗下去!”在这篇文章中,林辰抒发了自己强烈的爱和恨,也表明了自己的政治态度。1947年1月,他参加了重庆中学生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示威大游行,并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抗议反动派镇压学生爱国民主运动的文章。同年夏天,因为积极主张学生罢课、教师罢教,林辰被所工作的单位乡建学院解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辰先后在四川教育学院、重庆大学任教授,又任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重庆文学工作者协会筹备委员会副主任、西南文联筹委会委员等职,并当选为重庆市第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2年,林辰到北京,在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著作编辑室工作,此后相继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现代文学编辑室、古典文学编辑室主任等职。1954年,林辰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参加中国第三、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以及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参加新编《鲁迅全集》的注释编辑工作,并兼任鲁迅研究室顾问。

林辰将毕生精力倾注于鲁迅研究和编辑鲁迅作品的工作当中。从1940年起,林辰开始在全国性报刊和一些地方报刊、出版社、学术会议上发表和出版他研究鲁迅的论文及著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若干研究成果中,具有代表性的有:《鲁迅事迹考》(1948年上海开明书店)、代表论文及史料性文献有《鲁迅与韩愈》(1941年10月《野草三卷》二期)、《鲁迅归国的年代及其初回国时的生活》(1942年5月《文艺阵地》六卷五期)、《鲁迅在厦门大学》(1942年6月《抗战文艺》七卷六期)、《鲁迅在中山大学》(1944年9月《抗战文艺》九卷三、四期合刊)等。这批研究成果,为后来的鲁迅研究者们提供了极丰富、宝贵的材料及参考论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辰得以专门从事鲁迅著作的编辑出版工作,这对他所进行的鲁迅研究是一个很好的助力。这个阶段内,他出版了《鲁迅述林》等专著,发表了许多研究论文,如《鲁迅〈古小说钩沉〉的辑录年代及其所收各书作者》(1956年10月21日、28日《光明日报》)、《鲁迅计划中〈古小说钩沉〉的成就及其特色》(《文学评论》1962年第6期)、《鲁迅〈云谷杂记〉辑本及所作序跋二篇的发现》(《南开大学学报》1977年第3期)等。这些著作文章受到学术界高度重视,学术界一致公认这些成果是进行鲁迅研究的十分重要的资料性论文。

林辰既是鲁迅研究家,也是鲁迅著作的编辑家。他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内唯一参加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两版《鲁迅全集》注释、编辑工作的人,为鲁迅著作的出版,林辰付出了大半生的精力。

鲁迅著作犹如一部百科全书,注释工作浩大而艰辛。在《鲁迅全集》第一版中,林辰负责注释了五种著作及书信的一部分。在第二版《鲁迅全集》中,他参与修订了二十余种著作的注释。在从事这些工作的过程中,从资料搜集、注释文字的撰写到最后定稿,林辰查阅了大量的古籍及现代著作和报刊资料。至于注释编辑《鲁迅全集》的工作难度,可由下面的一个例子窥见一二。鲁迅在《准风月谈·四库全书珍事》中引了一位考据家的话:“明人好古书而古书亡。”明清两代考据学者甚多,其著作更是不计其数,到哪儿去找出处呢?林辰查阅了《荛圃题跋》和《书林清话》等书,都没有结果,第一版时只好不注释。二十年过去了,他读书时处处留意,终于在清代陆心源《仪顾堂题跋》卷一《六经雅言图辩跋》中,看到了陆氏对明代有些人妄改乱刻古书的这段批评,于是在第二版全集中补注了这一条。注释工作就是这样,有时看起来简单几个字,却不知注家要下多少功夫。

为了出版完整的《鲁迅全集》,林辰在编译工作上花费了很大心血。20世纪50年代末,林辰在北京图书馆庞杂的鲁迅手稿里,清理出《〈古小说钩沉〉序》的原稿。其后的十多年间,林辰每天跑图书馆,常常是北京图书馆善本室的第一位读者。他终于从鲁迅的部分藏书和手稿中发现了前所未知的鲁迅佚文《〈云谷杂记〉跋》和《〈百喻经〉校后记》……同时,还发现了几种鲁迅辑录和校勘的整部古籍。

林辰的编辑工作是创造性的工作,有位作家称赞林辰说:“他的劳动丰富了《鲁迅全集》的内容……”

数十年间,林辰在进行鲁迅研究、鲁迅著作编辑校注出版工作的间隙中,还写了大量杂文、评论、随感,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

林辰逝世后,王世家先生经过艰辛的努力,整理编成《林辰文集》四卷,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文集中包括了林辰毕生研究鲁迅的主要成果,如《鲁迅事迹考》《鲁迅传》《秋肃集》《鲁迅述林》《跋涉集》《诗农书简》(分《致友人》和《家书》)等。

参考文献:

1、姜德明:《忆林辰先生》,载《鲁迅研究月刊》2005年第3期。

2、陈漱渝:《绝学垂后世,德范昭替人——悼鲁迅研究家林辰》,载《鲁迅研究月刊》2003年第2期。

3、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4、《中国现代文学家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

5、郭沫若:《洪波曲》,百花文艺出版社,1959年。

6、丁正献:《从〈洪波曲〉谈起》,载《新文学史料》1982年第4期。

7、《王启霖烈士年表》,载《贵州党史资料》第1辑,1986年。

作者介绍:

宋洪宪,1954年生,先后任贵州省史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近现代史研究会副会长,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等。现任《书·画·印》杂志主编,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发表文史类及其他文章数百篇,著作7本。文章曾获全国政协论文一等奖,中央党校、全国讲师团优秀论文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