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黔沿|贵州大学博士村长——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2025年7月17日~8月2日,贵州大学四两拨千“菌”乡村振兴实践团在贵州省六枝特区木岗镇戛陇塘村开展了博士村长社会实践活动。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如约而至,再次把“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安全稳定供给”摆在了国家安全的首位,从九个方面为巩固和发展粮食安全政策体系,作出系统部署和安排。
来自贵州大学的四两拨千“菌”团队依托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由贵州大学宋润江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宋宝安和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刘魁指导,赵春妮等多位学生共同组队,在戛陇塘村水稻田建立了病害防控基地,通过科学监测、划区防控、规范用药,为当地水稻白叶枯病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控贡献青春力量。
精研样本 定位病害
在夏日阳光下,团队田间地头走访5家农户,为村民提供面对面的病害识别与防治指导,他们将稻田划分为20个试验区,并细致调研1054份水稻叶片样本,分析水稻田病情指数。“通过水稻病情指数我们可以快速了解一个地区的水稻病害情况,为测试农药药效做好准备”,团队负责人赵春妮解释道。
飞防展翼 科技兴农
植物细菌性病害是制约农作物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严重危害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统计,我国农作物细菌性病害年发生面积在1.2亿亩次左右。其中,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近年来发生有显著上升趋势,发生面积超1200万亩次以上,特别是在西南、华南、华中和华东稻区发生最为广泛,一般可造成产量下降6%至40%,在病害严重的情况下,减产幅度甚至可达40%至60%。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作物栽培技术和环境气候的变化,特别是以水稻细条病和水稻白叶枯病为代表的细菌性病害发病日趋严重,已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产量损失。当前,与农作物真菌性病害防治药剂相比,国内外细菌性病害的防治有效药剂相当缺乏,因此迫切需要绿色防护新技术。
20%截短侧耳素水基型悬浮剂是四两拨千“菌”团队在宋润江教授和宋宝安院士的指导下自主研发的新型生物农药杀菌剂,具有绿色安全、高效低毒特点。药剂搭载无人机腾空而起,在稻田上方精准规划航线、高效雾化喷洒。旋翼低鸣中,绿色药雾如薄纱轻覆禾苗,实现水稻“两病”并防。本次行动累计完成无人机施药120亩,极大提升了防控效率与均匀度。青年学子躬身实践,汗水浇灌稻田,同步整理出详实田间实验记录14篇,为当地后续绿色防控提供了宝贵的一手数据与技术范式,生动诠释了科技兴农的青春担当。团队负责人赵春妮说:“从一次次的试验到一条条的数据,再到一摞摞的资料,我们是在导师宋润江教授和宋宝安院士的辛勤指导下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取得今天的成果,所以我们团队成员要更加努力,更加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继续攻克难关,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为国家作贡献,为百姓谋福祉。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四两拨千“菌”项目团队的成员践行着“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誓言,为绿色农业落实到田间贡献属于贵大青年的力量,助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图文来源:贵州大学四两拨千“菌”项目团队
实习记者:陈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