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跨越六百年苏贵携手越走越亲

2021-05-12 15:18

在安顺屯堡,有一种叫“八大碗”的特色美食,包括腊肉血豆腐、盐菜肉、鹅脖蒋、马烧腊、蛊子汤等八碗菜,不同于贵州人喜好的酸辣,这“八大碗”讲究半汤半水、半荤半素,属于地道的淮扬菜。贵州吃到淮扬菜,今天看来并不稀奇,但这“八大碗”在贵州的历史,可要追溯到600年前了。

淮扬菜是中国传统四大菜系之一,发源于江苏的淮安和扬州。在600年前那个车马很慢的年代,这一味江南菜,是怎么传到千里之外的贵州呢?这要从明朝初年的大事件——“调北填南”说起明洪武十四年(1381),明太祖朱元璋为统一大明江山,派军30万到云南平边,后在今贵州安顺一带驻扎下来,实行屯军屯田,建城戍边,并“调北填南”,从中原、江南、巴蜀等地调集无数能工巧匠进驻黔中,让驻军在此建造房屋、开垦田地、繁衍生息。这些驻军也将江南的语言、服饰、饮食等带到了安顺平坝一带,作为淮扬菜的“八大碗”,从那时就开始出现在了贵州的餐桌上。  

屯堡地戏

在商业贸易上,贵州也与江苏有着深厚的渊源。号称江南第一富豪的苏商沈万三,也被尊“贵商鼻祖”。明朝初年,沈万三被贬至贵州后,做起了马帮贸易,开辟了滇黔商道。贵阳花溪区的青岩古镇,始建于明朝初年,就是当时贵州商贸要道上的重要市集。 

青岩古镇一角

贵州住长江头,江苏居长江尾,苏黔虽相隔千里,但“共饮长江水”的深厚缘分,孕育起了两地渊源长、人缘亲、情缘深的手足情谊。

苏州在铜仁援建的产业园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在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安排部署下,江苏苏州结对帮扶贵州铜仁,苏州先后投入财政资金近18亿元,在铜仁建立了19个产业园,选派近2000名干部人才支援贵州。一大批苏商也陆续来到贵州助力产业发展,两省之间的友好往来和交流合作,为贵州如期交上脱贫答卷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江苏务工的贵州人

就在上个月,按照中央新一轮东西部结对帮扶关系部署,江苏苏州将接力棒交接给了广东东莞,但苏黔两地在长久以来的友好往来却一直在延续。目前,贵州有30多万人在江苏就业、7万多名贵州大学生在江苏求学。另一面贵州优美的生态、丰富的资源、便捷的交通、高效的服务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江苏“贵人”来黔创业、就业。 

苏州扶贫工作队队员指导沿河高峰村村民种植金瓜

就在昨天(5月11日),500多家苏商企业齐聚贵阳,与贵阳市和贵安新区签约了70多个项目、签约金额超过了880 个亿,还与江苏15家园区签署了合作协议。一纸协议,不仅为贵州“强省会”行动注入强劲动力,更加深苏黔两地的战略合作和友好往来。 

“苏商入黔”集中签约活动现场

“江南万条水,云贵千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五百年后的今天,贵州的发展程度尽管和江南还有着差距,但在迈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贵州与江苏跃过万条水与千重山携手前行,越走越近,越来越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