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排村

黔村百科 | 2024-10-21 15:08

典型的苗族文化传统村落

反排村地处方召乡东南部,东与剑河县接壤,西接巫脚南村,南邻巫梭村,北抵交汪村。距乡镇府12公里,距台江县城26公里,距州府凯里62公里,距G65沪昆高速和320国道都是26公里,864县道穿寨而过,交通较为便利。

反排村形成于元代以前,地处雷公山脉苗岭山麓上,平均海拔在722米以上,以山地地形为主。村寨为典型的苗寨聚居村落,房屋结构以木质吊脚楼为主。村域有斗牛坪、起鼓山、议榔坪、藏鼓洞等景致。反排自然环境优美且民俗文化浓郁,其反排木鼓舞与多声部情歌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风景名胜

鼓山:祭鼓山是反排苗族世代相传的牯脏节开幕的场地,位于村委会东北面的山林中。

藏鼓洞:藏鼓洞是每届牯脏节完后,专门用于收藏木鼓的一个山洞,位于反排文化中心东面1500米处的山林中。

古树名木:村内的古树名木主要分布于两山之中,主要分布的树种有杉木、马尾松、阔叶常绿树等,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南方红豆杉和秃杉(台湾杉),国家三级保护植物6种。

文物古迹

南方红豆杉:国家一级保护,至今120年,保存良好。

节庆活动

过苗年:苗族过年通常都是在秋收后,村村寨寨不是在同一天欢庆,而是在农历的十月里按传统选择日子,这段时间到处充满着节日的欢快气氛。苗年的民俗活动很丰富,主要有祭祀祖先,吹芦笙踩堂,走寨结伴过苗年。芦笙踩堂在本寨芦笙堂举行,男吹女踩,男女都参加。先由小芦笙手吹出一阵短促的笙曲,接着大小笙手一起吹奏,姑娘们则穿着百鸟衣,戴着银首饰,银花冠翩翩起舞,银佩的脆响和着笙歌,交织成节日动人的旋律。

木鼓舞:木鼓舞是苗族舞蹈艺术中最出名的一种。1954年,反排木鼓舞进京首次亮相在全国首届农民运动会上;1986年在全国第三届农民运动会上演出,被西方记者誉为“东方迪斯科”;1989年代表中国少数民族到美国华盛顿州参加中、美、日、苏四国民族民间艺术节表演;1990年参加北京亚运会艺术节表演,并应邀进入中南海献艺;1992年到荷兰、比利时参加民间艺术节表演;1998年到澳大利亚、斯里兰卡、法国、西班牙表演……如今,反排木鼓舞队员每年约有100余人活跃在全国各地演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传统建筑

反排的民居可统称为“吊脚楼”,由于深居高寒山区、山高坡陡、开挖基地不易、天气潮湿多雾等因素而促生的一种通风性能良好的建筑形态。为了图吉利,苗族立新房一般选在半夜三更四五点钟天快露白前就叫醒众亲友起床帮忙。竖柱之际,先由师傅起水,念鲁班吉利词,然后众亲友才帮忙立新房。立柱时,所需要的工具、尖子,栓子等都不能随便从梁上乱往下扔,必须一个传与一个的递上递下,或用棕绳绑着递去,以防不测。

吊脚楼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厢房处靠正房一侧与实地相接,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该类房屋常建造于斜坡上,分为两侧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作牲口圈。村落内的建筑主要为传统木质结构歇山顶穿斗式木房,上盖小青瓦,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形。窗户为木质格窗,其开启方式为平开窗,分左右两扇,扇叶大小和材质以屋主的喜好及木材而定,窗户棂格的装饰图案以草苗族传统喜好的花草鸟兽为主,丰富多样,各户不同,整体来说极具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