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秋”热度延伸!“田间宝藏”变自制美味,河北打造旅游新体验
为了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捡秋”需求,一些地方将秋收后的田野遗存变废为宝,把单一的农业资源转化成独特的旅游产品。
在河北保定,多地推出“下地干活游”活动和旅游项目,从田间“捡秋”寻味药材到采收红薯,既让消费者在亲手劳作中感受农耕魅力,也拓宽了当地农产品销路。

在河北省安国市,随着祁山药采收进入尾声,南娄底乡东崔章村的一批农户主动敞开田间大门,将那些因“个头不达标”而容易被忽略的小白嘴麻山药,变成了游客眼中的“田间宝藏”,让游客体验“捡秋”的乐趣。
当地还将“捡秋”的热度延伸,打造“从田间到舌尖”的体验链。在合作社里,游客用亲手捡来的小白嘴麻山药,在指导下压制成泥,淋上蓝莓酱,制作成酸甜软糯的DIY蓝莓山药。不少游客还会购买山药,采收季已为当地村民增收约5万元,实现“一块田地、多重收益”。

眼下正值红薯成熟季,在河北保定唐县一家农场的285亩红薯田,迎来了不少亲子家庭。家长和孩子们顺着薯藤刨土挖红薯,有的干脆徒手挖红薯,田间满是欢声笑语。
游客们把刚从地里挖出来的红薯,清洗干净后放进农家大锅,出锅后香甜软糯的红薯让大家大饱口福,直观感受“从田间到餐桌”的滋味。而在林下养殖区,游客们还能捡乌鸡蛋,通过这种充满趣味的体验模式,农场也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引流增收。
农场负责人 楚亚娟:我们农场是从今年10月中旬开始尝试,开展亲子“下地式”挖红薯的模式,感觉效果挺不错的。截至目前,我们现在从地头上销售了约2万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