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纪重逢,历史于脚下苏醒 ——评访谈节目《寻找安身立命的确定性》

2025-11-24 14:35

2025年11月,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学者钱理群携新书《认识脚下的土地》回黔参加屯堡文化大会。在大会紧凑的日程间隙,动静新闻以专业、敏锐的洞察力与执着,争取到宝贵机会对钱老进行了一次深入访谈,并用镜头为这段思想交汇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记录。这次访谈远非一次常规的新闻报道,它以对话为舟,载着观众驶入钱老的精神世界;以叙事为轴,共同展开六百年的屯堡历史画卷;最终引领观众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完成一次向内的心灵抵达,去追寻安身立命的“精神原乡”。

一、一场温情对话:叩问治学与人生真谛

对谈的精妙之处,在于挣脱机械问答的桎梏,而是构建了一个平等、真实且充满生命力的交流氛围。记者以深厚的共情能力和专业素养,巧妙地引导钱老从一张张老照片回忆起他在安顺卫校教书的青葱岁月,那里不仅是他学术生涯的起点,更是他与妻子的初见地。对于学术而言,当时他面临“狡兔两窟”的选择,是回到他魂牵梦萦的北大讲述鲁迅思想?还是选择留在安顺继续做学问。对于像钱老这样的学者而言,把苦难转化为精神资源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从此安顺便成为他淬炼自己成为“独立批判分子”的土地。这段回忆让一位学术巨擘从充满烟火气的寻常生活走进观众的视野,让观众看到他的思想并非无源之萍,而是扎根人生选择、爱与困顿中生长出来的。

这场对话的深度,正体现于这种“治学”与“人生”的相互交融。记者不做文化概念的浮面铺陈,而是以灵动设问为引,让钱老在漫谈贵州文化时,自然而然沉入其中,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人生体验为核心出发去探寻贵州文化。与此同时自己也成为贵州多元文化中温润的底色,成为贵州历史长河里的璀璨一隅。当他说出“做学问为理想是很少见的在那个时候”,我们听到的不仅是一位老学者的感慨,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时代洪流中坚守的孤独与骄傲。这种深度的交流与坦诚的分享,使得这次专访不再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而是一次双向的心灵叩问,让观众在了解其学术观点的同时,更窥见了一个真实、完整而动人的灵魂。

二、一段故事旅程:承载六百载屯堡沧桑

这次的访谈节目,如同一场精彩的时空穿越剧,它将钱理群教授的人生碎片巧妙串联,从日常生活出发,再到情感共鸣,最后到思想上的升华。使得整个节目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既有思想交锋,也有温情的留白时刻。引领观众走进三个不同舞台:个人的生命故事、贵州的人文地理,乃至中华文明的家国情怀,让观众体验了一个始于好奇、终于回味的完整故事旅程。

故事的开端,是钱老的“归来”。首先讲述他与安顺的初见、与妻子的初识再到暮年重回南京进而与屯堡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让观众惊奇于个人的生命轨迹与历史迁徙的奇妙重叠。而屯堡文化又是钱理群教授晚年学术生涯的重要方向,这为整个叙事赋予了强烈的戏剧性和宿命感。访谈的发展与高潮,在于记者通过亲切的对话引导钱老层层剥开自己对屯堡文化内核的见解。首先,钱老指出贵州这片土地有一种“真山真水真人”的特殊底蕴,这样纯净的环境不断地浸润学者、智者的心灵,能将智者的苦难转化为精神资源,王阳明便是最佳例证。除此之外,他将阳明文化与屯堡文化并列为贵州的两大精神资源,其核心共通的使命,是“给自己,给世界寻找一条新的出路”。继而,访谈进入最深刻的部分即屯堡文化的“家国性”。钱理群教授精辟地指出,屯堡人的使命是将国家文化传递到最边远的地区。他们带来的,是国家意识、民族文化与地方文化的高度融合。正是这种融合,让一代又一代人在此“安身立命”。与此同时,钱老谈到屯堡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地戏。这不仅是民俗,更是屯堡人“野性与血性”的精神气质的外化,是流淌在他们血液中的文化基因。这样的叙述方式,让六百年的屯堡沧桑不再是课本中冰冷的知识,而是一部生动的关于坚守、开拓与文化传递的壮阔史诗。

三、一次思想抵达:共寻精神原乡

此次专访未耽于浅尝辄止地叙旧,而是沉潜其中。不管是访谈角度,还是访谈内容,都不仅仅是停留在“做了什么”,而是执着于“为何如此”。重点聚焦在选择与行为背后的信念,为观众创造出了一个深度思考的天地以及选取了历史与个人的关联,从而提炼出屯堡文化的精神火种,完成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抵达。

这一“抵达”的过程,充满了钱老对现实的关切与未来的忧思。当钱老看到屯堡文化的接力棒传递到表演节目的孩子手中时,他感到欣慰,更感到担忧。为青年精神之惑而忧思,他毫不避讳地直言当代青年精神世界的彷徨与困境,并郑重推荐鲁迅的文章《导师》,指明走出困境的路需自我探寻,以及当青年面临精神困境时应基于身边的乡土文化资源,进行价值上、理想上、生活上的重建。他认为唯有如此,个体才能获得对抗虚无与漂泊的确定性与永恒性,找到自己的“精神原乡”。专访的最终章,凝眸于钱老的自省修为与超然气度。他谈及“可爱可笑的人”以及坦言此行是为了完成将屯堡文化上升至系统化、理论化的这一心愿,并以淡然之心接纳自己终将离场、终将被岁月遗忘的终极归宿。他不仅是一位思想的引导者,更是一位身体力行的悟道者。他用自己的生命实践告诉我们:文化传承的最终目的在于让每一个迷惘的现代人,都能在深厚的文明土壤中,寻得自己安身立命之所。

真正的文化传承与思想启蒙,或许就蕴藏在这样的一次次温情的对话中、在这样精妙的访谈中。想传递的思想最终如春风化雨,让古老的智慧在每一个寻求托身立心的现代人心中生根发芽。

四、结语

动静新闻对钱理群教授的这次专访,是一次媒体专业性与人文深度的精妙相融。它通过一场温情对话,让观众触摸到一位智者的生命温度与思想棱角;通过一段故事化的叙事方式,让观众重新理解了屯堡乃至贵州在中国精神中的独特印记。这次的访谈正是对贵州省实施的“四大文化工程”建设目标的生动诠释。它没有生硬地宣讲政策,而是以真诚的访谈为载体、精彩的叙事为纽带,将钱理群教授的深邃思考,举重若轻地转化为公众可感、可思、可共鸣的文化滋养,真正实现了“润物细无声”。这不仅仅是一次成功的文化报道,更是一次卓越的公共传播示范。它让我们看到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何通过现代媒介,真正“活”在当代人的精神世界里。


作者李芷蘅系北师香港浸会大学文化创意学院硕士研究生;

作者刘嘉琦系贵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本科生;

作者娄立原系贵州师范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