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头村
依山傍水 聚族而居
格头村为全苗族村寨,建立于1605年,位于雷山县方祥乡,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核心腹地,全村563人,145户,村域面积23.1平方公里。村内最高海拔1447米,最低海拔735米,吊脚楼分布于河流两岸。全村地表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村北部有成片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秃杉林,是著名的“秃杉之乡”。2013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格头村的民族文化保存完好,民风浓郁,尤以高排芦笙、苗年、戌日节为最。传统节日主要有苗年节、吃新节、芦笙节和春节。民俗文化包括饮食文化、礼仪文化、婚嫁习俗、农耕稻作文化等。
格头村以古老的秃杉闻名于世,秃杉群落是以秃杉为主体的常绿针阔叶混交林,主要分布于格头村内北部片区。格头村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区位优势、淳朴好客的村民、保存完好的民族文化与民俗文化,使其成为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的一处世外桃源,是理想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格头村的传统建筑,巧用地势,逐水而居。主要有吊脚楼、风雨桥等,其中吊脚楼140座,风雨桥3座。吊脚楼坐落在河流两岸,风景优美,民族风情浓厚、淳朴,均是古老的“干栏”式遗风建筑,现存最早的房子和粮仓建于1901年,村容寨貌原始古朴。格头村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村子沿乌密河两边散开,秃杉千年古树相间于民居之中,古树与房屋完美错落相置,有房屋的地方就有古树,整个寨子坐落在丛山茂林之中,俨然世外桃源一般。房屋建筑清一色的木质材料,干栏式结构,通常是二三层,一层为牲畜饲养,二楼为主居室,三楼主要为仓库。部分民居屋顶还是杉木皮做的房顶,非常结实耐用,据说可以用三十年左右。
村落历史
据该村的老人们介绍格头村属方祥长裙苗支系(主要是平祥、水寨、雀鸟、提香等村),是元末明初一支苗族血统宗族在九兄弟的带领下,由山西省洪洞县顺着沅江、清水江迁徙而进入剑河、台江住下来,之后,其中的四兄弟就带着妻子儿女顺着乌密河进入现在的雷公山地区水寨村和平祥村。过了三百多年后,住在平祥村的苗族兄弟人口越来越多,于是就分出三兄弟顺河而上,到了翁脑(现雀鸟电站处)开辟新的领地,但住不了多久,就搬到现在的雀鸟(苗语译为绿色的源头)住下来,形成了现在的雀鸟村。而陡寨、格头、毛坪都是后来从不同地方迁徙而来 , 格头村的迁徙时间也在明代,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以及通婚,渐渐地融合在一起,以至于习俗、节庆等都大同小异,成为雷山县苗族村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格头苗名称“甘丢”,意为住在秃杉枝条下的人家。据格头民间传说,苗族先民从小丹江迁徙过来之时,其中的两位祖先到了格头,看到这里长着许多高大的秃杉,其枝条可以为其遮风挡雨,于是就定居下来,经过漫长的繁衍才形成今天的格头苗寨,建寨约有400多年的历史。
风景名胜
秃杉群
格头村是“秃杉之乡”,有一大片的秃杉群,单棵的秃杉也有上千年的历史,格头村也成了自然旅游区保护村寨。村口有一株傲然挺立、飒爽英姿的“秃杉之王”守护着这里的世世代代几千年。“秃衫之王”直径 2.8 米,高 40余米,枝繁叶茂地挺立着,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类。
原生态瀑布
瀑布位于村寨的东南方向,苗语叫做“欧见”的地方,这是一个安全没有开发的瀑布,距离寨子大概1.3公里,自秃杉王沿河流往上走大概二十分钟,即可看到一个十多米的大瀑布,水流湍急,清澈见底,溅起的水雾仿佛蒙蒙丝雨飘落在人身上,清爽神怡。
生产工艺
苗族蜡染
苗族蜡染是传统土布上色工艺,分画蜡和印染两个部分,把萝蓝、马蓝等植物叶置于大土缸,加水加工成色后,用画好蜡的家织土布浸泡于萝蓝染缸中,再经过清洗、脱蜡、晾晒等程序而成。
刺绣
苗族妇女用其精湛的刺绣工艺记录曾经拥有的美好生活以及被迫迁徙的路线等,这些内容都绣在自己的衣服上并成功地利用它特殊的表达方式,生动记叙了整个民族艰辛的族源史、战争史、迁徙史,并以此替代文字语言的功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图文形式信息传播的功效。 格头苗族刺绣的题材选择虽然丰富,但较为固定,有龙、鸟、鱼、铜鼓、花卉、蝴蝶,还有反映苗族历史的画面。苗族刺绣种类很多,从色彩上分,大体可分为单色绣和彩色绣两种。单色绣以青线为主,刺绣手法比较单一,其作品典雅凝重,朴素大方;彩色绣用七彩丝线绣成,刺绣手法比较复杂,或平绣或盘绣或挑绣,多以自然界中的花鸟虫鱼或龙凤麒麟为题材,刺绣成品色彩斑斓,栩栩如生,是民族工艺品中的精品。苗族刺绣另一特色是借助色彩的运用、图案的搭配,达到视觉上的多维空间。苗族刺绣具有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刺绣的图案上。几乎每一个刺绣图案纹样都有一个来历或传说,都深含民族的文化,都是民族情感的表达,是苗族历史与生活的展示。
装饰
格头村苗族的装饰主要体现在银饰上:首先是银帽,格头村苗族少女的银帽上大下小,无顶,通高约30厘米。其特点是注重突出帽围的平面装饰,帽围约10厘米高的银片上布满凸纹动物及花卉形象,帽围前叠饰蝶、鸟等单体银片,并以银丝焊连,层次感极强。帽顶为颤枝银花,银光闪烁,花姿绰约。银帽下部为齐眉流苏,密匀整齐;其次是银围帕,把二十个涡纹银帽饰分上下两排对称地钉在15厘米高的红布上,缀上长方形银花片,红白相衬,色彩对比鲜明;再次是银发簪,数十朵连枝银花呈扇形展开,绿、黄、红、白四色料珠装饰花蕊。扇心有五只银凤昂首欲鸣,其排列疏密有致。发簪平伸向后,如雀尾般散开,很是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