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进入“降价时代”?贵州肉牛产业观察
今年全国牛肉价格持续下行,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显示,7月10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牛肉平均价格为60元/公斤,比1月全国牛肉平均价格每公斤80元大幅下降。“牛肉自由”成为不少消费者的直观感受,但对大力发展肉牛产业的贵州来说,价格下降正带来什么影响?各方如何应对?记者走访了产业链关键环节。
“跳水”的牛肉 消失的利润
凌晨四点的新路口农贸市场,牛肉档口已经热闹起来了。
新路口农贸市场
这里是贵阳市区主要牛肉批发点之一,平均每个摊位一天能卖出2到3头牛,大量集中交易使得这里价格相对平稳,价格波动更能反映市场趋势。
“我们家天天要买200多斤,要穿6000多串。”在青云路开烧烤店的杨女士告诉记者,今年档口牛肉价格从往年的每斤38到40元,降到了30到33元左右,经营成本压力得到部分缓解。
餐饮店杨女士正在挑选牛肉
在牛肉档口经营了十年的郭女士则表示,价格波动是正常现象,今年由于外省低价处理的淘汰奶牛进入肉牛市场、进口牛肉降价等等原因,使得本地黄牛零售的利润空间受到影响。
记者走访市场发现,牛肉降价使得餐饮成本压缩、零售和屠宰等环节利润缩减,但总体而言下游环节受影响较小,而在产业链上游,养殖户则直面亏损困境。
有标记的牛只已经卖出去了
在威宁小海牲畜交易市场,记者在称重处观察到当日活牛成交价大多集中在每斤9.5到12元不等,个别体重超过800公斤的优质肉牛能卖到每斤17元。
“17块那是品质很好的了,如果是往年可以卖得更高。”当地从事活牛销售的经纪人王磊说,“利润已经有三分之二不见了。”
威宁小海牲畜交易市场
作为西南地区重要活牛交易中心,威宁小海汇聚了来自全国的肉牛,目前市场平均价格从去年同期的每斤16元下跌到11元左右,按照肉牛出栏重量1100斤计算,这意味着卖一头牛直接少赚五千元。
现场记者了解到,短期育肥的养殖户受影响较小,还能保留一定的利润空间,受影响最大的则是去年前年高价买入的能繁母牛,不少养殖户表示“现在卖就是亏钱;不卖,喂养成本继续叠加,可能未来亏得更多。价格的事情不好说。”
有的养殖户选择继续观望,有的养殖户急于出手回本。
集聚在威宁小海牲畜交易市场的经纪人们
卖出去不难 难在卖个好价格
这头贵州本地黄牛以每斤12元价格成交。一旁的经纪人赵云鹤直言,哪怕是现在,这种达到潮汕牛肉标准的贵州小黄牛起底可以卖15元,“他卖便宜了,还是产销信息不匹配的问题。”
如何帮助养殖户卖个好价格?找市场,是当务之急。
各地政府积极对接省外销售渠道,带着企业上门考察,省农业农村厅联合贵州黄牛集团同步推出“黔牛帮”小程序,希望通过线上线下精准对接,争取更多价格空间。
贵州黄牛产业集团市场营销中心牛源保供小组的熊勇近期的任务就是省内省外积极对接销售渠道。“收集各地的牛只信息,把我们能提供的价格报给他们。通过直接和外省屠宰点来对接,把优质价格匹配回来,让农户有更多的收入。”熊勇说。
多位专家在采访中预测,由于国内肉牛存栏和进口牛肉同步增加、淘汰奶牛冲击市场、牛肉消费增长放缓等综合因素叠加影响,当前供大于求导致牛肉价格下降,未来一段时期内价格将持续低位运行。
价格波动背后反应的是竞争加剧。提品质,才是长远之策。
六方合作 提升产业链韧性
贵州黄牛产业集团副总经理张勇认为,目前国内人均牛肉消费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长远来看牛肉消费需求会稳步增长,市场前景依旧广阔。
“但是要看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贵州黄牛产业不仅要跟省外同行竞争,还要跟国外同行竞争,未来生存挑战依然很大。”
如何提升产业竞争力?按照今年省委农村工作会议部署,各地正聚焦家庭牧场建设、秸秆饲料化利用等关键环节,推动培育十头户、百头场、千头村、万头乡镇“十百千万”工程示范创建,进一步降本增效。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部分采用了“六方合作”模式的养殖场,在本轮市场波动中呈现了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
“六方合作”是贵州为了提升全省肉牛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创新的一种金融模式,政府、部门提供政策支持和产业服务,龙头企业进行产能规划、技术指导、保底销售等市场化运作,保险公司的保险增信服务有效降低投资风险,银行提供贷款购买肉牛,农户作为养殖主体投入部分饲养成本,各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林涛(左)和技术指导(右)
六枝特区把仕寨养牛场的林涛就是参与合作的养殖户之一,今年初购入237头安格斯能繁母牛,第一批牛即将出栏回款,售价在年初就已经写在了合同里。
“我们直接面向集团,市场的波动集团去面对。”林涛表示,“按照合同,青年母牛购进600斤,配种4个月以上、体重达到800公斤以上,养得达到标准,集团就按照协议价回购。
负责收购的贵州黄牛产业集团六枝特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廖先智告诉记者,“六方合作”通常根据银行贷款周期以一年为单位,将较长的养牛周期划分为不同收购阶段,农户只参与其中一段,有效控制风险,及时产生收益。
“对于企业来说,通过合作引入养殖主体民间资本、撬动银行贷款等,分担了企业扩大产能的资金压力,再加上企业统一技术指导,达到一定品质和规模的产品对我们后期销售去谈价格也是有利的。”
在六枝特区,六方合作模式有效稳定了肉牛基础产能,二季度六枝肉牛存栏保持增长,达到10.26万头,同比增长6.37%。当前,贵州省出台政策,对符合规定的引进牛群给予贷款贴息和保险补贴等政策优惠,继续推动肉牛产业扩群增量。
“价格下降也是一个机遇补栏增量。”
六枝特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喻石告诉记者,龙头企业的保底收购以及养殖过程的技术服务,让各类金融机构有信心参与进来。接下来继续推广、完善六方合作机制,增强养殖户信心,提升能繁母牛储备量。
掌握主动 说清“贵州黄牛”好在哪
走访中记者还发现,各地高端牛肉价格并没有出现大幅波动。7月在大湾区市场推出的“贵州黄牛”品牌安格斯雪花牛肉产品,维持了去年同期定价。
“我们的生态牛肉是很有底气的,市场对品质的追求没有打折。”贵州黄牛产业集团华南销售区总经理、东莞分公司负责人胡蔚认为,当前“贵州黄牛”品牌发展要避开和进口冻肉、普通淘汰奶牛的竞争赛道,不断加强大湾区、长三角冷鲜肉的分割配送和热鲜肉的直供能力,充分发挥贵州生态和区位优势,为市场提供中高端产品。
“通过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来增加我们的盈利水平,从而让相关养殖主体能够更好地度过难关。”
为了持续提升“贵州黄牛”品牌竞争力,当前,贵州与谯仕彦院士团队合作,正围绕贵州黄牛品质特性加强基础科学研究,计划今年推出贵州黄牛相关评价标准。
“一直在讲我们贵州黄牛好,但到底好在哪?哪些指标在发挥作用?要拿出权威可靠的数据。”
贵州黄牛产业集团副总经理张勇介绍,今年省农业农村厅已委托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牵头,邀请谯仕彦院士团队,结合产地生态环境、品种、饲草饲料、饲养管理等因素,对贵州黄牛肉独特的特征特性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和检测分析,将于年内通过一系列量化指标,展示贵州黄牛的独特之处,用数据说话。
“最终要通过质量和品牌的双轮驱动,来应对市场变化,把主动权掌握在手里。”张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