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堡文化调研采风行|安顺旧州古镇的“新鲜事”

2025-11-07 19:45

北有万里长城,南有千里屯堡。

明朝,南北选择了保家卫国的不同方式。北方通过修复长城抵御外敌,南方则是通过迁移人口在云贵屯田戍边。在历史的长河中,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交流交融,逐步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屯堡文化。

11月6日,屯堡文化调研采风行活动走进安顺市旧州古镇,感受旧州古镇的“守旧”与“推新”。

安顺旧州古镇

旧州古镇始建于元朝至正十一年(1351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元朝时,这里是“安顺州”州府所在地,明朝时州府迁往安顺城,曾经的旧址便被人们称为“旧州”。

明洪武年间,朱元璋为巩固西南统治,派遣数十万军队远征云贵,平定后设立卫所,推行屯田戍边政策,士兵及其家属就地定居,形成“屯堡人”群体。由于一些商人、工匠等选择住在旧州,旧州逐渐成了屯堡的经济文化中心。如今,旧州古镇依然保持着其原始而完整的屯堡古镇风貌。

在原旧州镇中心校校长王顺祥看来,旧州古镇最吸引人的地方正是它的“旧”。

“现在的古镇变得更加干净整洁了,但是规划布局、石板路面、民居建筑等都和我小时候相差无几。”1964年,王顺祥出生于旧州古镇西街,在这里度过了61载春秋。对于他来说,这些“旧”既是他儿时的珍贵回忆,也是旧州古镇及屯堡文化的“灵魂”。

2013年,旧州古镇景区开始建设,古镇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先后完成对老旧民居、古驿道等建筑街巷的修缮修复。在老旧民居建筑保护性修复的过程中,尽量保留石墙石片瓦、雕花门窗等建筑符号,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旧州古镇的历史韵味。

经过修缮修复,旧州古镇内的建筑仍保留历史韵味

为了将旧州古镇的历史故事和屯堡文化传承下去,在旧州镇中心校任校长一职时,王顺祥便将这些故事融入课堂教学当中,让学校的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文化根脉。

作为一个“守旧”的旧州土著,王顺祥发现,这些年,古镇逐渐有了新变化。

“以前古镇里比较多餐厅、民宿、特色小吃,最近几年渐渐出现了新业态。前不久,古镇还举办了摄影展。对于这里的百姓来说,也是很新奇的一件事。”他说。

9月27日至10月27日,以“六百年大明遗韵 三千里家国情怀”为主题的2025多彩贵州·第十八届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在旧州古镇举行。

摄影展聚焦贵州独特的屯堡文化,围绕屯堡历史、建筑、服饰、民宿等内容,从全球征集了3万余幅摄影作品,最终遴选上千幅精品佳作,在古镇的广场院落、街头巷尾展出。于是,一幅幅体现旧州古镇风貌及屯堡文化的摄影作品成为古镇的文化新风景。

装点在旧州古镇街头巷尾的摄影作品

旧州古镇里,一张张照片是看得见的“新鲜事”。而这里,还有一个个年轻人萌生了看不见的“新想法”。

2023年,旧州古镇新开了一家旅拍店和一家文创店。老板是从贵阳返乡的“95后”女大学生谢登红。

“从小就在古镇长大,还是喜欢这里的慢生活。”谢登红说,她的文创店里售卖钥匙扣、挂件、杯垫、明信片等文创产品,其中大部分由她自己设计。为了提高销量,她把自己设计的文创产品放在小红书、闲鱼等平台进行售卖。

“这些年来旧州古镇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了,店里的生意也是一年比一年好,最多的一天销售额差不多是2500元。”谢登红说。

谢登红向记者展示在文创店内售卖的明信片

在谢登红设计的文创产品中,有不少灵感来源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顺地戏。

安顺地戏是一种民间古老戏剧,也是屯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安顺地戏常被贴上“老土”“不潮流”“老龄化”的标签。如今,在一代代传承人的努力下,安顺地戏焕发出新的生机。

“我们把历史上有功于民的英雄人物的形象刻画在木雕上,戴上木雕面具演绎英雄故事。我们戴上面具的那一刻,就不再是自己,而是成了戏里的‘神’。”安顺地戏传承人“00后”青年周顺说。

周顺告诉记者,随着新媒体的普及,越来越多大山深处的非遗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为了创新传播传统地戏,他组织了安顺大屯堡非遗地戏演艺团,将地戏搬上了北京、上海、广州的舞台,每年演出超600场。同时,周顺还在小红书、抖音的平台开设账号,通过新媒体扩大安顺地戏的影响力,让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目前,周顺已在各平台收获超2万粉丝。

“今年,我们还把地戏面具带去了日本大阪世博会的现场,向世界展示安顺地戏的魅力。”周顺说。

周顺介绍在安顺地戏中使用的木雕面具

漫步在旧州古镇的街巷间,依然能感受到六百多年前的大明遗风,也能看见如今的屯堡新貌。

屯堡村寨之间,一代又一代人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他们浸润在屯堡文化中,探寻着屯堡血脉根源,将屯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当作一项为之终生奋斗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