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吃贵州丨如何把美食从书本里搬上餐桌,我们有过好玩的尝试
没有美食和美景相伴,旅途和人生都难称完满,有机会的话,最好不要错过。在“逛吃贵州”的青绿山水、寻常巷陌,有一个看得见、遇得到、闻得着、吃得上的贵州等你来。
看到眼馋处,便是出发时。
前两周有位美食专栏界的前辈蔡澜先生仙逝,当天晚上,我还在朋友圈发了一条缅怀的微信。
蔡先生有一本书叫《江湖老友》,讲到他和金庸主办“射雕英雄宴”,找来了香港著名餐厅“镛记”的老板甘健成来主持。《射雕英雄传》写过,为了哄洪七公给郭靖传授降龙十八掌,黄蓉给他做了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
金庸在小说里,花费了不小的篇幅,仔仔细细写黄蓉做菜的场景,每道菜的用料、滋味都有详细介绍。比如一道“二十四桥明月夜”,是“先把一只火腿剖开,挖了二十四个圆孔,将豆腐削成二十四个小球分别放入孔内,扎住火腿再蒸,等到蒸熟,火腿的鲜味已全到了豆腐之中,火腿却弃去不食”。但写小说不是写菜谱,金庸下笔千言,就跟他写出神入化的武功一样,肯定没有亲自下场做过。
所以,把这种虚构的美食还原出来,难度着实不小。蔡澜说,主事的甘健成最担心的,就是做这道“二十四桥明月夜”。最后他们把整只金华火腿在三分之一处开了盖,再用电钻钻出24个小洞,用雪糕器具挖出圆形的豆腐,先用火腿汤浸泡数小时后,再镶入火腿中,放进大蒸炉里蒸,上桌的时候,再把豆腐挖出来吃。至于火腿,确实按照书上记载的弃之不食了。
根据蔡澜的记载,当天“射雕英雄宴”上所用的酒也是特别调配的,称之为九花玉露液,其他的菜式,名字也都是从《射雕英雄传》小说里汲取了灵感,比如荷香飘逸叫花鸡、北丐降龙十八掌等等。据说,这是一顿很成功的宴席,可惜的是,对于我们这些没能躬逢其盛的吃货,只能在想象中自我满足。
这样的一次盛会,当然不会是绝唱,后来,香港中华厨艺学院还继续发扬光大,除了菜式本身,还有不少细节化用了小说,比如座位,就是按照南帝、北丐、东邪、西毒来设置的,菜谱也设计成类似武林秘籍的小册子。
我自己也参与策划过一次类似的宴席。那是在二零二零年,恰逢汪曾祺先生的百年诞辰,我们弄了场活动,其中的有一场宴会,命名为“汪氏家宴”。
汪曾祺除了是小说家、散文家和戏剧家之外,同时也是一位颇有名气美食作家,不仅是喜欢吃,甚至厨艺也颇为不错,于是我们就有个打算,在这次“汪氏家宴”上复刻几道跟汪先生有关的菜品。
参加纪念活动的,有一位汪先生老家江苏高邮的作家,名叫王树兴,他同时也在高邮开了一家叫做“祺菜”的饭店。顾名思义,“祺”就是汪曾祺的“祺”,这家饭店的特色,就是能吃到汪先生笔下所写过的美食。这些菜品里,有地道的高邮菜,也有一些是汪曾祺在自己家里改良或者是发明的菜品。
经过多次商量后,我们确定了九道菜,由王树兴从高邮专程带来相应的食材,并请他亲自下厨担任指导。当天晚上的“汪氏家宴”上,算是比较原汁原味的复刻了这九道菜品,其中有典型的高邮特产,双黄咸鸭蛋、白汁猪头肉、盐水鹅、蒲包肉,还有干烧高邮湖鳜鱼、干贝煮干丝等等。甚至还特意用从高邮带过来的茨菇和咸菜,做了一道咸菜茨菇汤。
为了造成一个好玩的对比,准备了贵州本地的小茨菇,经油炸后撒上椒盐辣椒面,用来下酒。两个风格完全不一样的茨菇菜,放在一起,形成一种很有趣的对比。
当然,复刻所谓的“汪氏家宴”,本质上不完全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是一种很好玩的体验,如果你熟悉汪曾祺的文字,就会知道,那一道咸菜茨菇汤里,就寄托着汪先生的乡愁,他在文章中写过:“我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民国二十年,我们家乡闹大水,各种作物减产,只有茨菇却丰收。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茨菇的嘴子的,真难吃。我十九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菇,并不想。”但到了汪先生的晚年,却“因为久违,我对茨菇有了感情。……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我想念家乡的雪”。
淡淡的文字背后,是说不尽的乡愁缠绵,这样一种从书里走到餐桌的宴请,也就有了不一样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