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享空间·书香满中国+丨《贵州历史笔记》 @好书纪
认识贵州需要了解贵州的历史,建设贵州更需要洞悉自己足下的这片土地。阅读这部《贵州历史笔记》(上、下册),你会对贵州有全新的认识。
该书分别以贵州历史谜题和贵州历史文化主题词为线索,以笔记形式对贵州历史大脉络、大走向进行有选择、有重点的评述,观点鲜明,引人入胜,有助于读者了解贵州历史的发展阶段与特殊性,令读者感受贵州的厚重与神奇。
《贵州历史笔记》的作者为范同寿,曾任贵州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贵州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长期致力于贵州历史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就出版过一部《贵州简史》。
说起这本书的创作,范同寿先生介绍说:“这些年,常有朋友和一些青年读者问我:既然20世纪90年代初你就出版过一部《贵州简史》,为什么不对原书进行增补修订,反而采用笔记的形式系统地探讨贵州历史?其实,这正是我长期致力于贵州历史研究后的一种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的史学研究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果:出版和刊发了大量专著、论文,其中包括《贵州通史》、各类专史及专题论文。这些成果增进了省内外、国内外人士对地处国家西南这一多民族省区的了解,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区位、地形地貌的制约,加上远离国家政治中心,明清以前的历代史官,对贵州情况的记述都极简略,甚至对一些朝代的情况近乎没有记载,即使这些年史学、考古学工作者尽了极大的努力,但贵州的历史依然存在不少断链。如何把这些断链接续起来,成为贵州学术界一项不可中缀的使命。”
“我自己虽然陆续出版过10余部论著,发表过几十篇论文,但心中却始终存在着不少遗憾。贵州的许多问题,用单纯的学术格式很难阐述清楚,于是我萌发了一种新的认知:历史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许多历史上的人和事,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往往存在着承袭与变异,即便貌似偶然发生的事件,细探之下,也不免发现它并不孤立,总与之前的地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是错综复杂的交织。尤其贵州的许多历史问题,无论通史、专史、断代史、论文都很难将之梳理清楚,体现出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在文化上的内在联系。于是,我便产生了通过历史笔记的形式,就自己的研究心得,择要写一部贯通古、近代的书的念头。”
据了解,首版《贵州历史笔记》于2008年发行,受到社会广泛关注。2021年,已届耄耋之龄的范同寿先生开始着手撰写这部20余万字的书稿,算是《贵州历史笔记》的续编,新撰的书稿与首版《贵州历史笔记》重新编辑出版,分为上、下册。
上册以贵州历史谜题为线索,主要聚焦于政治、军事方面的人和事,分为“厚重而遥远的过去”“当中原争战不休的时候”“秦皇汉武与贵州的古代繁荣”等八个部分;下册以“多彩”“神秘”“和谐”“包容”四个贵州历史文化主题词为线索,分为“山地高原的几个问题”“那些值得铭记的人和事”“明清之际的山地风云”等六个部分。
范同寿先生表示——采用笔记形式撰写一部类似于通史的贵州史书,的确很不容易。一是需要通过长期积累洞悉从远古至近代贵州历史发展的轨迹;二是要尽量避免受既有研究成果的影响;三是必须对问题加深思考,如果没有新的见解,宁可舍去不写。他恪守的一个创作宗旨是:叙清史事,让读者喜闻乐见、能满足知识界读者学术思索的需求。
为了让读者能读起来更加有趣和引人入胜,在《贵州历史笔记》里,范同寿先生匠心独运地将史实叙述成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知识性与故事性相融,深入浅出、浅显易懂,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大众读物。
《贵州文库》总纂顾久归纳了这本书的特色——以史为经、以人和事为纬,编织起贵州的历史。用谈心似的围炉夜话的形式,以亲切的口吻娓娓诉说着贵州的历史。“他告诉大家,读史的意义是‘不知过去,无以知将来’。读史了解今天,凝聚后代人心;读史会超越眼下拥抱未来,超越琐碎拥抱崇高,让生活更有精神、有灵魂。”
在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周必素看来,《贵州历史笔记》是一部生动的贵州通史,同时也是一部功底深厚、思辨的历史著作,写出了贵州历史的地域特色,字里行间溢满哲思和启示。
文本参考:中新网、贵州人民出版社、贵州日报
贵州是生我养我的土地,这种感情是永远抹不去的。这或许就是我选择贵州历史研究作为毕生职业的原因。
——作者:范同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