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机器人“助力” 3岁先天性脊柱侧弯患儿重获健康

贵州卫视 | 2025-08-15 14:17

       在贵州省人民医院骨科病房,一位3岁脊柱侧弯患儿术后仅两天,便在护具保护下蹒跚迈步。这一幕,让长期神经紧绷的父母终于得以舒缓,脸上也露出了笑容。这台由李波教授团队完成的高难度矫形手术,不仅为患儿矫正了40度侧弯和31度后凸,更以150毫升微量出血和精准操作,为患儿的生长发育扫清了致命障碍。

  据了解,孩子的脊柱危机在胎儿时期就出现端倪,孕28周时,四维彩超提示胸椎畸形,一对“准父母”始终不愿终止妊娠,于是,在不安与期待中四处咨询脊柱外科专家,明确得知可干预后才舒缓下来。孩子出生后,也不敢有丝毫懈怠,定期复查,可复查显示,孩子的第11节胸椎(T11)发育异常,形成了进行性加重的脊柱侧弯与后凸(驼背倾向)。若不及时干预,孩子3岁后的快速生长期将会成为畸形恶化的加速器,压迫心肺发育。然而,幼儿时期的椎体细小脆弱,椎弓根发育不全,传统手术风险极高,一旦损伤神经或者手术失败,后果将不堪设想。

  就在一筹莫展的时候,贵州省人民医院医骨科引入的“骨科机器人”成为破局关键,为这一棘手病例带来了转机。李波教授介绍:“这相当于为手术安上了‘透视眼’和‘稳定手’,在亚毫米级精度引导下,我们成功将螺钉安全植入患儿极其细小的椎弓根内。”

  在高精度导航的引导下,团队凭借着高超的技艺和严谨的态度,成功地将螺钉植入患儿细小的椎弓根。整个手术过程仅耗时3小时,出血量极低,最大程度地减轻了对患儿幼小身体的伤害。

       “孩子终于能挺直脊梁奔跑了”,父母感激地说”。手术的成功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对孩子未来的解放。针对患儿即将进入生长高峰的特点,团队制定前瞻性方案,既矫正畸形,又保留脊柱活动度与生长潜力,为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脊柱侧弯患儿影像资料

  李波教授说:“低龄患儿在生长高峰来临前及时干预至关重要。”医院数字骨科平台融合机器人、智能导航与3D打印等技术,攻克了低龄脊柱手术的世界性难题,为更多复杂畸形患儿点亮挺直脊梁的希望之光。

记者:郭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