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茶歌非遗 绘就研学新图景——马克思主义学院“毛尖遗韵”实践队赴都匀打造乡村振兴“青春方案”

贵州广播电视台教育事业部 | 2025-08-25 11:21

8月15日至21日,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毛尖遗韵·螺壳宿梦”实践服务队一行15人,深入“中国十大名茶”都匀毛尖核心产区——毛尖镇,开展为期七天的社会实践。队员们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度调研和特色研学路线设计为核心,用脚步丈量茶山歌海,用心感悟非遗魅力,用智慧赋能乡村发展,生动演绎了一堂“行走的思政课”。

深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在对话中感悟文化根魂

实践的深度,源于与文化源头的直接对话。2022年,“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贵州省唯一入选人类非遗的代表性项目。

怀着敬畏之心,团队首站拜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子全。三百度的铁锅前,“抖、翻、闷、抛”的行云流水让队员们叹为观止。“毛尖不只是一杯茶,也是咱当地人的精气神。”张大师的话语,让同学们领略到技艺背后的文化分量。队员们躬身实践,体验从采茶到揉捻的全过程,指尖的灼热与小心翼翼,让他们对“匠心”二字有了刻骨铭心的理解。

与此同时,队员们还围绕张大师的制茶技艺开展助农直播,1小时吸引超百名观众观看、获上万次点赞,让毛尖茶的传统工艺与独特风味通过网络触达更广泛人群,为拓宽销路注入青春动能。

文化的另一重震撼,来自布依族古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德洪老师。当苍劲悠远的古歌声响起,仿佛穿越千年,让所有队员瞬间静默,掌声经久不息。“古歌是我们的‘活态史书’,我希望这些歌谣能一直传下去,让民族特色永远传承。”王老师的谆谆嘱托,让队员们感受到了文化传承的紧迫性与沉甸甸的责任感。

踏勘茶乡全域,在调研中把脉产业脉络

真知灼见,源于脚沾泥土的田野调查。为让方案落地可行,队员们化身严谨的调研员,采用“问卷+访谈+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足迹遍布毛尖镇全域,系统梳理文化、生态与产业资源。

在“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坪阳村,实践队深入了解了“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带来的乡村振兴新气象;在一品茗茶业有限公司,队员们调研了“毛尖黄芽”创新技艺如何破解夏秋茶发展瓶颈;在老木棉云上艺术村,考察了当地民宿的服务承载能力与文化融合特色;同时,详细踏勘了茶山观景台、茶圣殿、《陈情令》同款瀑布、天落水瀑布、总阳竹林、螺蛳壳草海和房车露营基地等自然文化资源。

7天时间,团队累计完成调查问卷200余份,深度访谈18人次,形成调研笔记2万余字,为研学路线设计提供了翔实的数据支撑。

凝聚团队智慧,在共创中提出青春方案

调研的终点,是创造的起点。基于扎实的一手资料和深度文化体验,团队系统梳理都匀毛尖镇文旅资源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最终设计出4条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研学路线方案。

方案以“茶香铸魂·民族共韵·红色传承”为主题,创新采用“1+N”模块化设计:“1”个核心主题贯穿始终,“N”个体验模块自由组合。线路串联起非遗炒茶坊、布依族古歌传习所、云上博物馆、万亩茶园、瀑布群等核心资源,精心设计“非遗体验”“古歌学唱”“茶田科考”“民俗体验”等特色模块,真正实现了“从一杯茶到一首歌,从一个点到一张网”的资源整合。

育人结硕果,青春助振兴

从星空下的思索者,到茶锅旁的体验者,再到古老歌谣的聆听者,最终成为研学路线的设计者,实践队员们在这场“行走的思政课”中完成了一次深刻的蜕变。

此次实践形成了丰硕成果:统计国家级、州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份,万余字的调研报告1篇,为当地政府制作文旅宣发视频1部,设计研学路线5条,开展助农直播2场,累计观看人次超500人。

“这次实践让我明白,作为青年学子,我们能做的不仅仅是聆听和记录,更可以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社会责任感,为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找到新路径。”队长余佳瑶深有感触地说。队员张立祥补充道:“当我们把自己设计的路线方案交给当地干部时,他们眼中闪烁的认可之光,让我感受到了学以致用的真正价值。”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是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深化“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子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使命担当。未来,学院将继续鼓励更多青年学子投身乡村振兴伟大实践,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来源: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