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脉相承”社会实践队:以语言为媒,浇灌民族团结青春之花

贵州广播电视台教育事业部 | 2025-08-21 11:45

7月初,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共同组织的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中,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美术与设计系“语脉相承”社会实践队从全国1680所高校,共8013支团队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推普国家专项。

以语言为媒,浇灌民族团结青春之花

 8月盛夏,实践队成员奔赴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织金县熊家场镇白马村,贵州省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宝千户侗寨开展“正音赋能农乡焕彩 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以促进“民族团结”为根本任务,以“入户调研、理论宣讲、支教促学、助农兴产、文化传承”为核心驱动,用行动传递温暖,以青春之我点亮民族团结的“点点微光”。

理论宣讲,“声”入乡村聚民心

在调研座谈会上,白马村党总支书记王燕对实践队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向大家介绍了白马村的基本情况。白马村共有769户2281人,其中少数民族1684人,占总人数的74%,是一个以苗族、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8年8月,白马村大力盘活闲置土地资源,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助力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美术与设计系党总支副书记付卉妍对村支两委的支持表示感谢,她希望志愿者们以语言为桥,以推广普通话为纽带,通过开展入户走访调研、民族团结政策宣讲、普通话教学、乡村墙绘等活动,实现专业学习与实践应用深度融合,展现新时代青年服务乡村振兴、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与担当,推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落地见效。

烈日炎炎,挡不住青年热忱的脚步。走村入户中,志愿者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村民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论述等内容,让党的关怀、国家的发展理念精准地传递到每一位村民的心中,切实增强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村民心间落地生根。

在与村民促膝长谈中,说到村里的变化时,村民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们讲述了白马村从泥泞难行的乡村小路,到如今宽敞平坦的水泥路直通家门口;从过去肩挑取水的辛苦,到现在修建水库后的便捷,每一个变化都诉说着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

调研中志愿者们分组挨家挨户走访,与村民面对面交流,向村民发放调查问卷和推普宣传手册,宣传夏季防溺水和反诈骗相关知识,向困难群众、留守儿童赠送亲手撰写的“民族团结”福字和学习用具。大家通过“问卷+访谈+政策宣讲”模式,全面了解村民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掌握程度、使用习惯、学习意愿及问题困难,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革命传承,红色薪火照山乡

 “同学们,现在你们能穿新衣、住暖屋、上大学,过上幸福生活,这些都是当年无数红军战士、革命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在白马村的农家小院里,阳光透过百年银杏树的枝叶倾洒下来,志愿者们围坐在一起,认真聆听熊家场镇人大主席张应明、白马村党总支书记王燕和老党员们讲述“白马村村民护红军、革命烈士赵百川舍生取义”的感人故事,告诉同学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在位于榕江县的红七军军部旧址,在雕塑前深刻缅怀革命先烈。同学们来到百色起义展厅,大家认真聆听讲解员详细讲授了1930年红七军主力部队途经榕江、解放榕江县城等历史故事,以及“榕江战斗”中红军战士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付卉妍带着同学们重温入团誓词,她希望同学们准确把握和理解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筑牢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发扬先辈们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优良作风,努力成长为对党和人民忠诚可靠、堪当时代重任的栋梁之才。

“我以前总爱抱怨食堂饭菜不合口味、学习辛苦,今天才体会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实践队成员杨安旺说,“今后一定要节约粮食,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精神,努力学习专业技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年力量。”

这堂以“传承革命薪火”为主题的思政课,让红色基因在青年学子心中悄然扎根,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也让大家真正明白“革命先烈”不是一个符号,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为信念奋斗的人,直观感受革命先辈为民族独立、人民幸福拼搏的初心,增强了对家乡、对民族的文化认同感,自觉树立起“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奋斗”的远大理想。

语润童心,浇灌民族团结青春之花

在白马小学,志愿者们化身“推普小老师”,以“普通话的奇妙之旅”拉开趣味课堂的序幕。大家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程和活动,为同学们讲授“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意义”“民族团结小故事”“如何写好规范字”等内容,期间巧妙融入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与古典文学,并通过设计绕口令比赛、诗歌朗诵、拼字游戏,教学生写书法、绘画等寓教于乐的形式,帮助孩子们矫正发音、提升语言文化素养,并向小朋友们赠送《唐诗三百首》《成语故事》、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

在拼音教学环节,志愿者带领孩子们认读声母、韵母,练习简单的拼音组合,带着同学们朗读《少年中国说》;防溺水安全课上,队员们通过生动的案例讲解和互动问答,教会他们如何避免溺水危险以及遇到紧急情况时的自救方法,增强了孩子们的安全意识;硬笔书法课上,志愿者从握笔姿势、基本笔画教起,耐心指导孩子们书写规范汉字,搭建起通往共同文化的桥梁;绘画课上,队员们鼓励孩子们展开想象,用五彩斑斓的画笔描绘自己心中的祖国的模样,写下对祖国真挚的祝福,在一笔一画的勾勒中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播撒下“民族团结”的种子,以实际行动诠释共青团员在民族工作中的责任与担当,用爱心与耐心浇灌民族团结青春之花。

七彩画笔,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蝉鸣声声,烈日炙烤着青瓦白墙。志愿者们有序分工,默契配合,以灰白的墙面为天然画布,用粉笔勾勒轮廓,用颜料填色。2天的时间里,一幅色彩斑斓、创意十足的精美画作跃然于眼前:在深浅相间的黄色草坪上,一对父子推着装满农作物的车子满载而归,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是丰收的喜悦,也是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百姓安居乐业的真实写照。

志愿者以墙绘为笔,一笔一画绘就充满民族特色的乡风文明新画卷,用视觉语言打破了方言的隔阂,以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理念具象化,将民族团结的意识深深烙印在群众心间,在乡村振兴中注入文化活力,让艺术之花在广袤的乡村沃土上绚丽绽放。

侗族刺绣

感受指尖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侗绣讲究‘一针一线有说法’,比如这鼓楼图案,代表我们侗族人心心相连;这些花草纹样,是祖辈传下来的祝福,期盼日子像花一样红火。”在三宝千户侗寨的木楼里,坚守侗绣30多年的杨引吉端坐于织布机前,五彩丝线在靛蓝色土布上穿梭,伴随着针头起落,一只栩栩如生的侗族图腾渐渐浮现。

“以前觉得非遗是遥远的‘文物’,今天才真切感受到,它就在村民的指尖上,在每一件绣品的纹样里。”实践队成员左甜甜忍不住伸出手,轻轻触摸侗绣作品,亲身感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夜色渐浓,志愿者们与侗族村民围坐成圈,在二胡和琵琶声中,听村民演唱清亮悠扬的侗族大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志愿者的带领下,熟悉的旋律响起,侗族村民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附和,大家“歌以传情,共话团结”,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暖意,在歌声中响彻整个村寨。

产业致富,一条丝线织就群众幸福路

“养蚕可是个细致活,需在25至28摄氏度环境中养殖,桑叶要新鲜无露水,喂食前得筛除杂质……”志愿者来到白马村养蚕基地,基地负责人杨勇说,自从2018年成立养蚕基地以来,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开启了桑蚕的产业化发展之路,解决了本村及熊家场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就业人员1200余人次。

大家走进养蚕大棚,为同学们细致讲解养蚕、缫丝和蚕丝被的制作过程。学生们第一次走进桑园,小心翼翼地捏住桑叶叶柄,亲自体验喂蚕的乐趣,看着白白胖胖的蚕宝宝正蠕动着啃食桑叶,大家用双手触摸劳动的温度,在汗水中读懂“劳动最光荣”的深刻内涵,体会“在劳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实践教育理念。

村超重启,文化串起中国式团结同心圆

民族团结重在交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实践队来到榕江村超的绿茵场上,来自五湖四海的运动员们奔跑跳跃、欢呼呐喊,用运动的激情编织着民族团结的纽带,表达对祖国最真切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地向往,诠释了“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刻内涵。

雨幕中,同学们穿上特制的志愿者服装,参与比赛现场队员进出场和观众的引导、后勤保障工作,如为球员发放矿泉水、毛巾等物资,维护球场卫生、传递赛事相关信息,在志愿服务中拓宽了视野,锻炼了实践能力,提升社会责任感与担当意识,为赛事的有序开展保驾护航。

秉承初心,逐梦前行向未来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一周的时间转瞬即逝,但是收获却是永恒的。在走访村里留守儿童时,我心里很难过,他们像山野里的小花,没人特意浇灌,却拼命朝着阳光生长。很高兴能给予他们陪伴和关怀,让我在实践中成长蜕变。

——实践队队员潘思艺

这次给儿童们上推普课时,我被他们眼里的求知欲打动了。在我教绕口令时,他们会悄悄跟着念,也会用方言小声交流想法,又努力用普通话回应我,眼里充满了动人光芒,这些都将成为我成长道路上珍贵的回忆。未来,我会带着这份收获继续前行,更积极地成为推普行动的践行者。

——实践队队员袁丹

聆听红色故事、参观红色基地让我印象深刻,从革命先辈“舍小家为大家”的抉择中,读懂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也明白了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为新时代青年,我将把这份革命薪火扛在肩上,主动承担起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者与守护者,从用实际行动传承和践行初心使命。

——实践队队员李永洪

在织金和榕江县的少数民族村寨里,“语脉相承”实践队的志愿者们用语言做桥,以真心为壤,在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活动中传递语言文字的魅力,让民族团结的理论政策春风化雨般浸润人心。大家通过将课堂所学融入乡土实践,将思政课堂延伸至田间地头,用专业知识技能绘就出一幅幅“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青春画卷,在服务国家战略中书写新时代青年的民族团结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