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参阅信息丨贵州资本市场发展参阅信息(2025年第37期 总第413期)

贵州资本市场 | 2025-02-27 09:13

一、紧盯退市指标“红线”,监管部门细究上市公司营收“虚实”。据《上海证券报》报道,随着2024年度业绩预告的披露,一些A股上市公司去年的经营业绩状况也日趋明朗化。根据相关公司“估算”的经营业绩情况,监管部门对其中的财务类退市指标尤为关注,特别是预计营业收入“踩线”超过3亿元的主板亏损公司,更是重点关注对象。近日,多家上市公司收到监管工作函,函件要求相关公司逐条对照《财务类退市指标:营业收入扣除》有关规定,全面说明是否存在应扣除收入未按规定扣除的情况。

根据退市新规,若上市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利润总额、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三者孰低为负值,且扣除后的营业收入低于3亿元”,则公司股票交易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经梳理相关监管工作函、问询函发现,交易所多从详细的财务指标着手,以审慎态度深入细究上市公司营收虚实。公司过往的业绩表现,尤其是已披露的2023年年报和2024年三季报数据,成为监管核查的重要参考指标;交易所大多要求公司结合同行业可比公司及自身经营实际作出回应,以此来评估其财务数据的可信度与可持续性。

业内人士表示,监管部门对财务类退市指标的严格核查,有助于遏制企业通过财务操作“保壳”的行为,而从过往案例来看,细致追问的背后,也暴露出部分上市公司在治理、合规及风险管理方面的深层次问题。未来,随着监管力度的进一步加强,一些“问题公司”也将面临更大的退市压力,市场生态有望逐步优化。对于投资者而言,此类公司的高风险特征明显,在投资决策方面需谨慎。

二、金融助力科技创新“出圈”。据《证券日报》报道,从政府引导基金到风险投资(VC)和私募股权(PE)的注入,再到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以及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鼎力支持等,当前,我国已经构建了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体系,助力科技创新“出圈”。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各地纷纷设立产业基金,支持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最近一段时间,多地明确提出,设立产业基金支持相关产业发展,百亿元级、千亿元级基金频现。比如,深圳市在上述新闻发布会上提出,将设立100亿元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基金,聚焦人工智能的软件、硬件、具身智能等方向,投资一批高成长性企业,用百亿元基金解决融资难题。

二是多层次资本市场持续发力,促进资源向具有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的企业集中。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日前发表署名文章指出,优先支持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科技型企业股债融资、并购重组,提升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质效。2月7日,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强对科技型企业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更进一步看,《实施意见》结合落实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等部署要求,研究提出了更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政策举措,比如,聚焦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增强资本市场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加大投资端改革力度;发展多元股权融资和多层次债券市场。

三是金融机构创新服务,多措并举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如,银行打破传统信贷模式“固有思维”,全方位增强间接融资金融供给与科技企业需求的适配性;证券公司加大对企业再融资、并购等支持,形成了对科技创新的全业务链服务;保险公司开发针对科技企业的保险产品,为科技企业提供了有效风险保障。

三、聚焦行业本职,“期货力量”助力民营经济大显身手。据《期货日报》报道,近期,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不仅是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又一次强力支持,也为资本市场指明了未来的服务方向。近日,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吴清在党委会上指出,要结合资本市场实际,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各项政策措施。

期货行业聚焦行业本职,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作为促进我国实体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金融力量,期货行业积极主动把握这一政策信号,促进民营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据统计,2024年发布套保相关公告的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达1503家,整体套期保值参与率达28.6%,较2023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以宁德时代为例,其自2018年上市以来,就一直开展套期保值业务,由最初的汇率风险对冲入手,后来扩展到了生产经营所需的镍、铝、铜、锂、钴等金属及生产碳酸锂所需的烧碱等大宗商品,以降低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增强公司经营业绩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另外,当碳酸锂期货在广期所上市后,我国锂电产业的定价话语权逐步增强,国内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下游新能源企业,通过参与期货市场,能够最大限度地对冲生产过程中面临的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提升自身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四、从“走出去”到“走进去”,海外市场为企业提供新的发展舞台。据《中国证券报》报道,目前,多家上市公司在2024年业绩预告中披露海外业务情况,其中医药、软件、游戏、家居、汽车等行业部分公司海外市场表现极为亮眼。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中国企业的出海模式不断升级,全球化布局为企业带来广阔发展前景。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境外收入规模持续扩大,助力上市公司业绩增长。据统计,2605家A股上市公司在2023年半年报中披露境外业务收入,合计收入达35964.2亿元;而2024年半年报中,披露境外业务收入的公司数量增至2882家,合计收入达39977.8亿元。二是推动上市公司深入本地化发展,实现出海战略向纵深推进。从产品出口到产能出海,再到本土化建设,中国企业通过构建完整的海外产业链,推动出海模式加速升级。三是国际化业务,为企业平滑周期风险。有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2002年,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处于高速发展期,当时公司就实施国际化战略,通过国内外两个市场来平滑周期风险。后来,2011年至2015年,以及2021年至今,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经历了两轮下行周期,但公司业绩仍保持稳定增长,事实证明公司未雨绸缪是正确的。

转载声明:

本栏目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来源贵州资本市场;本栏目发布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

本栏目的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做出决策。本栏目所涉信息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做出任何保证,亦不对因使用本栏目信息引发的损失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