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形体演变
中国的汉字从3000多年前诞生起,就以其象形、指事、形声、会意、假借、转注等六种方法,通过形、音、义为中华民族服务。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更以艺术、哲学化的符号———书法,表现着中国人天人合一、贵和尚中的审美精神。
要了解汉字和书法,首先需要了解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汉字形体演变历程。
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因刻在兽骨或龟甲上,故名甲骨文。以契刀刻划的,故又名“契文”“契刻”。文字的内容,除极少数属于记事外,大部分是属于当时王公问卜的记载,故又称“卜辞”或“占卜文字”。
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笔法、结构、章法。
金文,指古代青铜器上的文字。多铸或刻在金属器皿(如钟、鼎之类)上。书体圆浑古朴,富有变化。
周代金文多为有关祀典赐命、征伐、契约等记录。
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史籀所书而得名;石鼓文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
小篆,也叫“秦篆”。通行于秦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汉字统一,规整划一,是民族的骄傲。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今存《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残石,即小篆代表作。
《泰山刻石》书法严谨浑厚,平稳端宁;字形公正匀称,修长宛转;线条圆健似铁,愈圆愈方;结构左右对称,横平竖直,外拙内巧,疏密适宜。
隶书,亦称“佐书”“史书”。字体名。形体扁平方折,便于书写。始于秦代,通用于汉魏。
秦隶出于秦篆,字形构造仍有较多的篆书形迹,后在汉代通用中不断发展完善,成为笔势、结构与秦篆完全不同的字体。
草书,专指笔画连绵、书写便捷的字体。汉初通行的手写体是草隶。后逐渐发展成“章草”,相传张芝脱去“章草”旧习,使笔画相互连接,成为“今草”,即后世所称的草书。
唐代中期张旭、怀素将“今草”写得更为奔放,笔走龙蛇,世称为“狂草”。我们现在看到很多简牍帛书都是连笔字,书体演变和时代发展、百姓需求息息相关。草书有自己的标准,首先是笔法,其次是每个字的结构,最后看章法,通篇气韵生动、顾盼生姿。
楷书,一般指魏碑和唐楷,是汉字书法中常见一种字体。
魏碑,字形扁平,波磔分明;而唐楷,其字形较为方正,法度森严,雍容大雅。
行书,既不像楷书那样笔法端正,也不像草书那样奔放难认,因为具有“不拘不放,易认好写”的特点,大部分笔札信牍皆使用行书。古今学者顺手拈来,抒情记事颇为实用,已成为在社会上流行最普遍的书体。
由此可看出,汉字形体演变历史就是从简到繁,再从繁到简的过程。
点如高山之坠石,横如千里之震云,竖、弯、勾如万岁之古藤……我们祖先早就把点、横、竖、弯、勾、撇、捺总结得淋漓尽致,这些都是从生活中来的。
(以上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