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堂村

黔村百科 | 2024-10-28 15:45

纪堂村位于黎平县肇兴乡西南部,海拔670米,距离县城72公里。村寨周围生态环境优美,特别是相连的后龙山脉千年古树参天,葱葱郁郁。村寨边的小山坡有四片明,清两代古墓石刻,其工艺精美,纪堂村视野开阔,到村寨中,可望四周前面的山山水水。村寨内有7口古石板井,四季清泉长流,供村民饮用。

文物古迹

纪堂侗寨内的鼓楼,作为纪堂侗寨的历史遗迹,是纪堂的地标性建筑,是历经岁月洗礼保留下来的民族文化瑰宝。纪堂侗寨现存的三座鼓楼均被列入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使整个村寨处处体现出深厚的历史价值以及浓郁的纪堂侗族风采。

节庆活动

六月六:主要为陆氏参与。

新米节:农历七月一日,每年村寨里面轮流选出几家前来洗水井,过一段时间之后,这些人家可以到村寨里每家要一点米和肉,作为劳动的回报。

芦笙比赛:芦笙比赛每两年举行一次,农历八月十五,在纪堂上寨的已花银赛场进行,数百个侗族村寨前来参与,比赛评定的标准在于那个村寨吹得最响亮。

特色物产

芦笙制作:侗族匠人们采伐竹子时,非常讲究季节性,大都在每年的立秋以后和立春以前,根据他们的实践经验,在这个季节里采伐的竹子比较坚硬,而且不会生虫。侗族的芦笙基本上都装有二至三个共鸣筒,起到扩大音量的作用。共鸣筒的音响频率同竹管的音响频率必须同等才能产生共鸣,否则是徒劳的。一般说,共鸣筒的长度为竹管长度的四分之一左右,侗族工匠能够制作出倍低音、低音、次中音、中音、高音和特高音的芦笙。倍低音芦笙最长者可达两三丈,特高音芦笙最短者只有两三寸,一般以三四尺的中音为众。

竹编:纪堂村竹编历史悠久,生产生活工具多用竹编,有盛糯米饭的篮子,有纺线的,笆篓等等,各色色样。

刺绣:侗族刺绣是一种用引针穿刺,将各种彩色丝线或棉线附着在织物表面之上,构成各种图案纹样的工艺技法,是中国少数民族刺绣中的重要分支。这种工艺技法不受底布经纬组织的限制,可以较为自由地发挥作者的构思和艺术才能。由于绣制技法的不同,刺绣服饰表现出不同的特色,其种类丰富、造型新颖、色彩绚丽,对西南地区的刺绣工艺有着深远影响。

传统建筑

下寨鼓楼始建于嘉庆年间(公元1813年),至今已有190多年历史,该鼓楼在侗族地区的鼓楼建筑艺术上比较合理,其形式雄伟壮观。纪堂下寨鼓楼纪堂村村民唱歌、叙旧、议事等。鼓楼高耸于下寨寨中,巍然挺立,气概雄伟。飞阁垂檐层层而上呈宝塔形。瓦檐上彩绘或雕塑着山水、花卉、龙凤、飞鸟和古装人物,云腾雾绕,五彩缤纷。鼓楼以杉木凿榫衔接,顶梁柱拨地凌空,排枋纵横交错,上下吻合,采用杠杆原理,层层支撑而上。鼓楼通体全是本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由于结构严密坚固,可达数百年不朽不斜。这充分表现了侗族人民中能工巧匠建筑技艺的高超。据清代雍正年间有资料记载:侗人“以巨木埋地作楼高数丈,歌者夜则缘宿其上……”。侗族鼓楼建筑是侗族特有的民族文化象征和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