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舞剧《奢香夫人》的创新转化与时代回响

文体旅事业部 | 2025-08-29 22:02

明代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以非凡智慧、博大胸怀与坚定魄力,穿越六百余年历史风云,是民族团结的鲜明文化符号。她通过平息战乱、修筑道路、设立驿站、兴办汉学等一系列举措,促进了西南地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书写了壮丽篇章。奢香的功绩和故事不仅被载入《明史》《明史纪事本末》《西南彝志》《贵州通志》等众多历史典籍,更通过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地方黔剧、民间歌谣、现代影视作品等形式传播,融入了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中,展现出持久的生命力。

2025年8月26日,贵州省第八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参演剧目——民族歌舞剧《奢香夫人》在贵州饭店国际会议中心上演。该剧由毕节市选送,由樊逸晴任总导演,曹海玲任编剧。创作者们秉持“守正出新”的创作理念,运用综合的舞台艺术手段,致力于让奢香夫人的故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这段距今六百多年的历史故事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民族歌舞剧《奢香夫人》不仅是对历史人物奢香的艺术礼赞,更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时代命题的生动诠释。创作团队以“大婚遇变故”、“平判助朝廷”、“忍辱承鞭笞”“九驿共融合”四幕戏精心编排故事内容,从文化融合、政治智慧、个人担当到民族共融,层层递进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为当代观众奉献了一部兼具历史厚重感和强烈艺术感染力的舞台精品,成功塑造了一个血肉饱满、睿智仁厚、可亲可敬的民族英雄形象。

该剧是贵州省推动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一个成功范例,“奢香故事”所表达的精神内核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一、守正创新的创作实践

民族歌舞剧《奢香夫人》的创作伊始,从剧本创作阶段就确立了“守正出新”的创作原则。该剧以明代贵州宣慰使奢香夫人的真实事迹为蓝本,通过严谨的历史考据与大胆的艺术重构,展现出深刻的历史内蕴和精神价值取向,显现出创作团队对历史真实的把握与对艺术创新的追求。

在叙事结构上,创作团队在挖掘历史基因的基础上,巧妙地设计了“文化线”与“情感线”双线并行的叙事框架。“文化线”着重呈现奢香兴办汉学,带领水西百姓克服重重困难,凿石开山,打通西南地区的交通与文化动脉,构建起民族融合的桥梁。汉字书写、漆器制作、酿酒技艺、乐琴弹奏、珠算运用的文化长廊中显现出汉彝彼此授业的和谐共生图景,“书声朗朗、商贾往来”的乡间清明上河图生动呈现了“华夷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现出奢香作为文化传播使者的使命担当。

在“情感线”的铺陈中,创作团队勾勒出奢香作为女儿、妻子与母亲的多重身份,小家中的父女之情、夫妻之情、母子之情温情动人;奢香与水西百姓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结,尤其是各民族间从误解到理解、从隔阂到融合的情感历程更展现出一位女性政治家的温度、胸怀、担当,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感内核。

创作者以历史真实为基、以艺术感染为翼,采用“双线并行”的叙事策略,既坚守了剧作本身历史事实的严肃性与真实性,又通过艺术提炼与情感注入,实现了精神内核、价值表达的当代转化。民族歌舞剧《奢香夫人》成功实践了“守正创新”的创作理念——守历史精神之正,创艺术表达之新;守文化根脉之正,创价值传播之新。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民族歌舞剧《奢香夫人》通过细腻的情节设计和生动的人物塑造,深刻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承、实践与创新。该剧以奢香夫人这位彝族女政治家为叙事核心,不仅呈现了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更精彩地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和为贵”、“仁者爱人”、“天下大同”等核心价值理念,彰显了中华文明包容并蓄、多元一体的宏大格局与文化特质。

剧作开篇的“大婚遇变故”这场戏中,创作者便精心地铺垫了文化交融的主题。面对古蔺扯勒彝族部落内部的权力纷争,奢香之父以“杀人易,和解难”的古训和“网开一面”的历史典故说服众人宽恕尔奇,展现了中华文化中“以柔克刚”、“以德服人”的深邃智慧。他将满屋汉书作为嫁妆送往水西,其仁爱宽厚的品德也深刻影响了奢香的为人与为政之道。奢香将“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万物一体,天下一家”的理念贯穿于知行之中,将文化火种广泛播撒于水西大地。

剧中多个场景浓墨重彩地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中的仁爱、互助与担当精神。当明军征战西南陷入困境时,奢香深明大义,雪中送炭,赠送水西马和粮食,并以水西礼仪祝明军凯旋,展现了“仁义”之心和“天下一家”的胸怀。面对水西三年大旱,她秉承儒家“民为贵”的思想,不畏艰难为民请命缓交赋税。即便遭受贵州都指挥使马烨的羞辱和裸挞之刑,她仍坚守“珍视百姓生命”的信念,竭力避免战祸,保全生灵。在“忍辱承鞭笞”这场极具戏剧张力的戏中,马烨与奢香的冲突不仅源于个人身份与政治立场的差异,更深层次上是两种治理理念和文化观念的碰撞。奢香以“不畏欺压不畏权,一腔赤胆对苍天”、“马烨侮我激民反,忍辱负重息民怨”的唱词,将其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密融合,深刻塑造了她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与民同心的立体形象。

此后,奢香不惧强权,克服重重困难,毅然千里进京面圣陈情,递万民书。她以非凡的胆识和智慧获得朱元璋信任,并承诺愿克服千难万险开置驿道,此举为水西乃至整个贵州开辟了通向外界、融入全国的交通与文化脉络——龙场九驿。她还恳请朝廷选派德才兼备的官吏治理水西,允其送子进京学儒学。这些举措无不体现奢香“为政以德”的施政理念,完美诠释了中华文化中“为民请命”的担当精神。

剧作让观众看到奢香夫人不仅是彝族历史上的杰出政治领袖,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卓越践行者和弘扬者。她以儒家之道修身为政,其大智大勇、宽大为怀的形象在剧中得到鲜明展现。它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其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承与实践,是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深厚文化根基与强大精神动力。

三、彰显民族融合之美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民族歌舞剧《奢香夫人》最打动人心的,正是其对文化内核的深刻挖掘与对时代精神的鲜明呼应。剧目以历史故事为基底,发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强音。

《奢香夫人》的创新之处在于实现了从“政治叙事”到“文化叙事”的叙事转向。正如编剧曹海玲所言:“我们不仅将开驿道等事件视为政治智慧或军事策略的胜利,也将其视为奢香在传播文明过程中的文化工程和文明事件”。这一叙事视角的转变,使剧作超越了传统历史歌舞剧的窠臼,故事聚焦于文化融合与文明互鉴的深层主题。剧中,奢香夫人提出“汉家的泥土翻得出新图,能帮水西海纳百川”,她主动送子学习汉文,展现出文明传承的远见与胸怀。剧中一系列立体丰满的人物——传承儒家智慧的奢香之父、积极推动汉彝文化交流的奢香、固守彝传统的“大布摩”、渴望外部世界的彝族青年等,共同构建出一幅多民族文化从碰撞到融合、从共存到共生的生动图景。

各民族百姓群像的塑造进一步深化了剧作的精神维度。水西地势险峻、群山阻隔,在奢香的倡导与率领下,各民族百姓同心戮力、凿山通驿。奢香以歌言志:“乌蒙万岭层叠嶂,一锤一錾开山响”;“为黎民,九死又何妨”;“各族同心破天障”。舞台上,双履带装置缓缓转动,镌刻乌蒙山形的浮雕与驿道地图投影叠合,形成“山即路,路即史”的视觉意象,极具视觉震撼。各民族百姓呼号开石、精雕石刻、夯土固基的群像劳作图显现出民族智慧与情感的融合。

剧目的高潮“九驿共融合”以“驿道贯通,各族同庆”的盛大场面将情感与主题推向极致。舞台上,各族儿女身着节日盛装、欢步共舞,宏大的歌舞场面呈现出一幅“万物一体,天下一家”的和谐画卷。主题曲《共天地》以彝汉双语交融合唱,深情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崇高主题。

民族歌舞剧《奢香夫人》以历史为根、以文化为魂、以情感为脉,通过守正创新的艺术实践,成功塑造了一位深明大义、胸怀天下、智慧担当的彝族女性政治家形象,深刻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历程与精神内涵。该剧不仅在叙事上实现了从政治表达到文化叙事的转向,更通过精彩的舞台艺术和动人的情感表达,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容、仁爱、互助的永恒价值。它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时代的回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文明传承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与历史范本。

作者:徐成
摄影:雨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