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道“娘惹菜”,我们一起来尝尝

泽传媒 | 2020-07-30 09:21

甜宠剧、偶像剧、悬疑剧正当热的暑期,低调上线却圈粉无数的翻拍年代剧《小娘惹》一经开播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首。

2008年播出的新加坡电视剧《小娘惹》,曾在整个东南亚地区产生空前影响力,后被引进中国内地,在多个地面频道播出,同样创下收视佳绩,给不少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时隔12年,《小娘惹》被翻拍,再度成为热门话题。

《小娘惹》以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南洋”地区为背景,讲述了善良女子月娘一生不屈不挠的奋斗史,描绘了三代娘惹的命运,通过半个世纪以上的跨度,让观众更多地了解旧时代南洋文化以及大家庭几代人的恩怨情仇。

虽然无论是从片名、题材、还是创作阵容,都能清晰看出《小娘惹》是一部背离网络市场的剧集,但该影片在爱奇艺、优酷平台上映20天热度仍稳居前三,网络上对于它的评价也是颇高,开播第二天就登上微博热搜第一,截至目前,#小娘惹#热门话题阅读量达13.1亿,在一定程度上刷新了这类题材的网民追剧纪录。

舌尖上的文化交融

这里没有流量明星,也没有大咖演员,甚至在剧情套路上仍有值得吐槽的地方,但仍有许多细节设置极具地方特色。新版《小娘惹》除了表现三代小娘惹不平凡的传奇经历之外,还向观众展现了独具特色的娘惹文化。

娘惹是一种特定人群的称谓,早年华人从中国南方飘洋过海到南洋一带,落地生根,和当地土著女子结婚,繁衍后代。他们的后代,男性叫峇峇,女性就被称为娘惹。

娘惹文化是多国文化的融会贯通,有着显著特色,特别是饮食方面,《小娘惹》在中外文化碰撞下为观众呈上了一桌美食盛宴和视觉盛宴。都说美食会让人心情变好,虽然《小娘惹》的故事让人感觉到有些沉重和无奈,却因为有了美食的注入而多了那么一丝丝的轻松和惬意。

娘惹菜对于娘惹们来说是一门必修课,剧中展现了许多做菜和饮食文化的内容,娘惹将中华菜肴的烹饪方式与马来菜肴原料融为一体做成娘惹菜,既包含了中国菜的内蕴,又有马来菜的特色,还融合了印度、印尼、泰国、荷兰和英国等佳肴的特色,讲究调料和佐料,精致烹调。虾米糯米卷、娘惹面、娘惹糕、红龟果、龙眼茶、娘惹豆酱鸡、豆腐鸡丝汤……这些丰盛又养眼的佳肴,总让人忍不住想要亲自品尝一番才好。在娘惹文化体系下,厨艺是考量女人的标准之一,所以当时为了好的归宿,母亲都尽全力教导女儿烹饪,进而把美食的传授变成了母爱的传承。

翻拍剧的变与不变

时代在发展,再火的经典剧目,在翻拍时都需要与时俱进。考虑到观众的审美和看剧方式、心态等都已经发生了改变,《小娘惹》翻拍的过程中在服装、道具及剧情方面也做了一些改动。娘惹服饰融汇了西洋风格的低胸衬肩和中国传统的花边修饰,精挑细选的剪裁、绣样,龙凤呈祥等美好寓意,无一不是典雅清丽的存在;道具采用了鲜艳夺目的娘惹瓷,茶壶、餐盘、大碗、脸盆上,跃然是牡丹真国色,凤凰斑斓美,饱和度极高的蓝绿粉黄竞相争艳,把中国味道的瓷染上融合文化的别样风韵;剧情上,老版主要是讲述“宅斗”之下月娘的奋斗史,新版则跳出“宅斗”,讲述了大家族几代人的不同的生存之道,并且新版《小娘惹》的幸福结局也让观众很欣慰,菊香一生未能等到幸福,但是她的孩子月娘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幸福生活,这也象征着人们抗战胜利后过上了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无论新旧版《小娘惹》,都少不了强烈的地域文化色彩,这部剧让我们了解了当地的娘惹文化以及民族复兴的重要性。娘惹文化与中华文化有着强烈的亲缘性,因此二者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娘惹文化延续着中国传统的家族观念,树有根水有源,人有祖知渊源,人们重视家族的整体发展与进步,耕读传家,保得基业长青,是世代传承的信念。

年代剧本身具有一种使命感,是记录时代与温情的一把好手。《小娘惹》勾勒出人物面对命运的挣扎,对白之间令观众回味无穷,最终展现人性的真善美与正向社会价值。剧中菊香虽然是聋哑人,但她不甘于忍受屈辱,月娘更是独立自主意识强,希望自己掌握命运,符合当今时代的正向价值观。当前的影视创作主要是讨好年轻人,中老年观众的审美需求一直被忽略,《小娘惹》的热播恰巧反映出影视创作在摒弃思想糟粕的同时,偶尔在审美上讨好一下中老年观众,其产生的影响力也是极好的。

女性锋芒得长在心里

几年前,郭靖宇执导的《娘道》因宣扬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而被近3万观众怒打一星,而支持者则以“符合历史”来为《娘道》开脱,但该剧的豆瓣评分依旧跌至惨不忍睹的2.5分。究其原因,不同年代,审美不同,人的“三观”也会发生改变,哪怕是年代剧,也应该用现实主义思维,推出适应当下人心理的故事。

在女权意识日渐觉醒的当下,同为郭导的作品《小娘惹》,开播时让女性“忍忍忍”的风格,同样很难令观众产生共鸣。随着剧情的推进,菊香在观众的意难平之中下线,同样由肖燕饰演的成年月娘,则以和母亲截然相反的活泼自信形象惊艳上线,从逆来顺受到我命由我不由天,从依附男性到寻求经济与人格双重独立,母女二人不同命运,不仅寓意了“生命的延续”,更折射了不同时代女性自我意识的发展进步。

不过,月娘的人生之路,仍然避免不了处事为人的畏首畏尾,缺少真正适应如今观众审美的人格硬气与锋芒,让整部剧处在一种苦情与励志的平衡之间,爆发力不足。

当下,愿意守着屏幕,看女主怎么在各种欺压、打击下还宽容待人,绽放成一朵“白莲花”形象的观众真的不多了。《甄嬛传》《芈月传》《延禧攻略》等大女主戏,将女性自立自强的元素推向全球,现在我们早已习惯强势逆袭或者一开始就霸气外漏的女主,只有这样才体现得出女性的刚强,看着才过瘾。

为什么今夏《乘风破浪的姐姐》大热?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看点,就是姐姐们身上那种又美又飒的气质,既将女性的柔美一举手一投足间从容呈现,又让时光的阅历和锤炼彰显出其坚强勇敢的一面。这种融合感,加之以舞台的烘托,便散发出一种致命的魅惑力,激起层层浪花。

当今审美之下,文艺作品中女性的锐意和不屈,也许就该是在心里长牙,不卑不亢活出真我的样子。

文/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