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挑“一” | 一座世界地质公园

黔西南广播电视台 | 2025-01-13 19:52

一座世界地质公园

这是兴义世界地质公园的一个特殊早晨。

1月7日,植物分类学期刊《PhytoKeys》发表论文确认,兴义一处喀斯特洞穴里发现的苔科植物为新物种,按惯例以发现地命名为兴义报春苣苔。

喀斯特洞穴弱光带植物新物种,再一次有力证明了兴义世界地质公园具有的独特生物多样性。

这也是兴义世界地质公园的一个普通早晨。

1月7日上午7点,万峰林刚刚苏醒。56岁的布依族阿妈韦丽牵起小孙女的手,步行送她上学。她们沿着河边步道,路过峰林、路过村庄、路过晨雾、路过油菜花田……

“阿婆,老师说这里几亿年前是大海,还有龙在里面游来游去,就是舅公家围墙石头里那种小龙呢。”

“是的,那是好久好久以前……”

……

大约2.39亿年前的三叠纪时期,整个云贵高原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兴义的海底世界,热闹而神秘。

体格娇小的“贵州龙”在浅海觅食、嬉戏玩耍。若干年后,千姿百态的海百合出现,在海底或海面倒悬的浮木上生长,微风过后随波起舞;庞大的鱼龙在深海横冲直撞,常像离弦之箭冲向心仪的猎物……

到距今约2亿年的晚三叠纪,海水自北而南退出高原。岁月流转,历经无数次地壳升降运动、水热侵蚀溶蚀,2万多座喀斯特山峰拔地而起,群峰矗立、磅礴千里。一条条瀑布遍布峡谷,汩汩清泉汇聚成河,将溶洞、暗河、石林、天坑、湖泊、洼地、森林等串联起来,形成自然奇观。

峰林之中,1456.1平方公里的区域,在2024年3月27日,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估认定,从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升格为世界地质公园。

万峰林、马岭河峡谷、泥凼石林等重要地质遗迹和风景名胜就在兴义世界地质公园核心区。大量的贵州龙、鱼龙、海百合成为化石,封印在大地深处,封印在万峰林下布依人家院墙的石头里。

这小小石头,打开了穿透时空、邂逅史前生命的窗口——

1957年,中国地质博物馆专家胡承志在兴义歇脚,当地村民眼中的“小蜥蜴”状石块进入他的视野。8块类似石头被采集带回北京,经研究证明,石头里的小型海生爬行动物,比陆生恐龙更为古老,以惯例被命名为“胡式贵州龙”,也称贵州龙。

1995年,《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发的报道《世界罕见的重大科学发现,贵州龙化石被认定》轰动国内外。兴义世界地质公园及临近区域三叠世晚期地层中,以贵州龙为代表的化石生物群,被学界命名为兴义动物群。

在地质和古生物学界,这里是地质宝库,三叠纪相变带地质遗迹填补了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空白。

这里地质景观类型丰富,高度集聚了喀斯特峰林、峰丛、地缝、峡谷、暗河、溶洞、天坑等,在世界都属罕见。

这里古生物遗迹富集,以贵州龙为代表的海生爬行动物及鱼类丰富,为观察海洋生物从近岸栖息到深海转变,提供了重要窗口……

透过这扇窗,人们要窥见数亿年前的古海洋世界,以及生命进化、沧海桑田的变迁印记,只需走进兴义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贵州龙原位保护馆,走进万峰林的每一座山峰和每一寸土地。

这座座山峰,提供了跨越藩篱、拥抱开放世界的契机——

当文明曙光初露,第一缕炊烟燃起,万峰林下的土地成为千百年来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标准里,与众多远离人烟、远离城镇的地质公园相比,兴义世界地质公园的独特之处,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这里,城镇广布于“公园”之中、多民族群众世代在“公园”里繁衍生息。人们开展传统农耕、发展现代旅游,都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让这方山水得以完好存续。

世界地质公园,当有世界级的景观资源。峰林奇景以及在地文化,成为自然与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4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告确认万峰林升格为国家5A级景区。作为兴义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区,万峰林让自然与人文的奥秘得以集中展现。核心区周边,还密布国家4A级景区万峰湖、阳光谷、马岭河峡谷、云屯生态体育公园、山地运动博览园,以及同样新晋4A的贵州龙地质公园博物馆。

当自然与人文相彰、农耕与文旅相融,守住一地的根、本、魂,传承一域的意、蕴、脉,一一刻在了万峰林这片土地拔节生长的年轮里。春种、夏盛、秋熟、冬闲……莽苍峰林记录下一年四季土地的细微变化,时光沉淀出的自然峰林之美、绿色发展之美,也成为贵州大山的独属标签,成为世界辨识黔西南的鲜明符号。

当时间走过尘封地下的史前生命,走过炊烟袅袅、阡陌纵横的村庄农舍,走过商铺林立、酒肆喧哗的古老城镇,又走过鳞次栉比、高楼围绕的现代山城。越来越多的旅人来到万峰林,推开“兴义世界地质公园”这扇窗,聆听地球漫长岁月的喃喃细语,找到时光的痕迹、岁月的脉络、心灵的归宿、乡愁的慰藉。

就像万峰林下每一个普通的清晨,布依族阿妈韦丽和小孙女携手走过的峰林、村庄、晨雾、花田……正在一一走过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来源:中国黔西南

编辑:王   曦

责编:王   军

编审:张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