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英:法治为笔绘就“心安”画卷

贵州广播电视台产经事业部 | 2025-11-04 14:32

何英,女,现任铜仁市万山区丹都街道旺家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她以法治为引领,用温情作底色,带领17963名搬迁群众实现从“村民”到“市民”的转变中,将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社区治理体系落到实处。她先后荣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贵州省最美劳动者”“新时代的贵州人”等荣誉,打造的“四安家园”治理模式更成为全国推广的基层法治样板。

播散法治种子,筑牢“居安”防线

面对搬迁群众法治意识薄弱、生活习惯冲突等现实难题,何英将普法作为群众融入新生活的“第一课”。她创新推行“四个一”工作法:每周一次入户走访、一次普法宣传、一次电影放映、一次法治文艺活动,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的语言。她组织270名“法律明白人”嵌入12个网格,联合楼栋长、联户长开展“地毯式”普法。五年累计开展法治宣传活动40余场,发放资料万余份。

何英注重以案释法,提升普法实效。针对高空抛物、家庭暴力等问题,她邀请律师开展专题讲座,用“喝酒骑摩托车也是酒驾”“打老婆违法”等案例引发群众共鸣。一位老人感慨:“以前在乡下扔东西没人管,现在才知道高空抛物会伤人也违法!”此外,她动员42名社区阿姨组建“老妈妈防火团”,用乡音乡情宣传反家暴、防诈骗知识,帮助空巢老人学会安全用电,识别诈骗陷阱。通过持续努力,“遇事找法”逐渐成为社区共识,法治的种子深深扎根于群众心中。

​  保障就业权益,夯实“业安”根基

“乐业”方能“安居”,何英运用法治手段破解就业难题,保障群众合法权益。2020年春节前夕,某服装厂拖欠50名工人工资,群众情绪激动,场面一度紧张。何英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一边稳定局面,一边引用劳动法条款与企业协商,并协调贷款解决资金缺口,最终在节前足额发放欠薪,避免了矛盾升级。五年来,她依法化解劳资纠纷23起,为劳动者追回血汗钱120余万元。

在促进就业方面,何英依法依规打造“微工厂产业园”,引进“AI豆计划”等新业态,解决86名大学生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年产值突破300万元。针对零散务工人员,她设立“零工驿站”;为帮助妇女灵活就业,她推动“巾帼锦绣坊”开展刺绣培训,累计带动500余名弱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法治的护航,让搬迁群众不仅“安居”,更看到“乐业”的希望。

何英工作照

化解心结矛盾,点亮“心安”灯火

何英认为,法治需有力度,更需有温度。她创立“英姐来帮忙”工作室,通过“悄悄话”“解心结”等方式,用法律与温情化解基层矛盾。2022年一天深夜,一名男子因妻子未生儿子持刀威胁家庭成员,何英历经三小时劝导,引用法律批评重男轻女观念,避免了悲剧发生。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她调解婆媳矛盾让夫妻重归于好;把抑郁少女当作女儿般疼惜,守护她走出情绪的低谷,告别阴霾……五年来,工作室成功调解纠纷800余件,化解42起可能“民转刑”的矛盾纠纷,实现“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社区”。

针对社区“一老一小一困”群体,她创新“代理儿女”“代理家长”“代理老师”志愿服务,为172名空巢老人、212名留守儿童送去关怀;筹建“老年食堂”,解决170多名老人吃饭难题。群众称赞她“心中有冷暖,行事知悲悯”,正是这份扎根群众的贴心,让上万搬迁群众真正感到“此心安处是吾乡”。

从苍茫大山到现代社区,何英以法治破解治理难题,绘就温暖画卷。她探索的“居安、业安、身安、心安”模式,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诠释,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基层干部扎根一线、倾情奉献、法治为民的风采与深厚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