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黔东南州多措并举强化非遗保护和传承
近年来,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振兴为先,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加大保护和传承工作力度,注重基础、突出特色、创新方法,在非遗传承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夯实阵地基础,加强非遗传承体验设施建设。探索出一条“以非遗小镇为引领,以非遗展示馆为骨干,以村落非遗传习基地为支撑”的非遗传习基地建设模式,成功打造了丹寨万达非遗小镇、从江县銮里非遗小镇、凯里民族风情园、凯里大黔集非遗创意产业园、凯里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黄平旧州古镇等一批非遗特色小镇,引进非遗传承人及地方特色非遗项目进驻,带动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非遗传承体验。建成一批综合性非遗展示馆,为非遗研学、传承传播提供平台。目前,全州现有各类非遗传习基地358处,为非遗保护传承发展提供阵地保障。
二是开展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培育非遗传承人。大力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着力培养培训非遗传承人,2016-2022年间累计完成非遗传承人群培训超过6万人次,推荐了230名优秀非遗传承人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上海东华大学等国内一流工艺美术高校参加传统工艺研修研习,为非遗创新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公布认定20家州级传统工艺“名师大师工作室”,建立传统工艺雷山工作站等,研发设计5000余件非遗衍生产品,推动非遗成果转化,促进民众就业增收。苗绣、侗绣、苗族蜡染技艺等11个非遗项目入选《中国传统工艺振兴目录》,83家工坊入选贵州省首批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数量居全省第一。
三是推进非遗教育进校园,厚植保护理念。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全州现有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323所,其中省级52所、州级71所、县级200所,形成以凯里学院、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校为龙头、县级职业技术学校为骨干、323所示范项目学校为带动的非遗教育层次。通过示范学校的带动,全州有1000余所学校常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通过推动非遗进教材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聘请传承人进校园授课。推动非遗学科体系的建设,州级财政先后投入1096万元,培养学生1300余人,为非遗保护传承、转化利用奠定人才基础。
四是激活非遗保护活动,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千村百节”品牌,激活非遗节庆旅游,每年举办台江苗族姊妹节、雷山苗年、镇远赛龙舟、榕江侗族萨玛节、剑河仰阿莎文化节等地方大型民俗活动。连续举办中国丹寨非遗周,建立了非遗周品牌。依托非遗空间,促进研学旅游体验。黔东南州依托非遗传习基地、传习中心(所)、扶贫就业工坊、特色街区等场所空间,加强非遗研学游、体验游,推出“魅力黔东南多彩非遗体验走廊”“苗疆非遗研学主题体验走廊”和“百里侗寨非遗主题体验走廊”等活动。“十三五”期间,黔东南州累计接待游客4.83亿人次,累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00.55亿元,其中,非遗旅游占比50%以上,非遗已成为黔东南州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优势。
五是加强重点区域整体性保护,优化文化生态。按照《总体规划》建设要求,围绕“三山”(雷公山、月亮山、云台山)“三江”(清水江、都柳江、㵲阳河)重点文化遗产保护区域,实施跨县域非遗项目整体性保护工程。连续成功举办六届“侗族大歌百村歌唱大赛”“苗族民歌百村歌唱大赛”。推动侗族大歌、苗族飞歌、苗族古歌、侗戏等非遗项目的整体性保护,提升了群众文化自信心和文化传承自觉性。对村落非遗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和抢救记录,保护非遗存续空间,优化文化生态。2023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复函省文化和旅游厅,同意设立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是贵州省目前唯一一个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