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纷飞中贵州为何成为文化学术的避风港?《西迁壮歌》第四集带你一探究竟
11月27日晚,纪录片《西迁壮歌》第四集《弦歌不辍》在CCTV-9如期热播,聚焦抗战时期浙江大学等高校、文澜阁《四库全书》与故宫文物等西迁贵州的壮阔历程。面对日军侵略,以竺可桢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秉持坚定信念,扛起文化抗战的重任。这场文化西迁不仅在战火中守护了中国文化血脉的延续,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前行。

绿意盎然的万亩茶海中,突然出现了一张金发碧眼的陌生面孔。正是他的到来,揭开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科学传奇。

20世纪40年代,美国《物理评论》以及英国《自然周刊》等权威刊物,经常有来自中国学者的投稿。信封上不约而同都写着同一个地址:浙江大学,湄潭,中国。

1944年,英国学者李约瑟应邀前来浙江大学访学。师生们严谨地思辨,给他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他完全没有想到,在战火纷飞的中国,在一个崇山峻岭之中的湄潭,居然有这样一所学校,汇集了当时第一流的科学家。
然而,当这位西方学者步入实验室时,看到了更令他震惊的一幕。这张照片记录下实验仪器严重匮乏的状况。师生们自力更生,自己动手,用桐油代替柴油发电。谁能想到,没有做实验用的加速器和交流电,王淦昌全凭纸和笔计算,最后,只好在学术论文里写上具体实验方法。

在湄潭的岁月,浙大师生时常自娱自乐,快板中提及的种菜养羊,说的便是浙江大学教授王淦昌搞养殖,苏步青搞种植。苏步青白天上课种菜,晚上就着油灯写作,几年之间竟发表论文31篇。对这种艰难度日的种菜生涯,他自得其乐:“半亩向阳地,全家仰菜根。曲渠疏雨水,密栅远鸡豚。”
这些科研成就是湄潭岁月孕育的结晶,而这片深山沃土,正让更多的学者收获学术硕果。
从服饰纹样的基因解码,到民俗仪式的活态传承,贵州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正日益成为各大高校学术探索的课题。

从大夏大学吴泽霖、陈国钧的《贵州苗夷社会研究》到岑家梧的《水书与水家起源》,这些著作为研究西南多民族文化,存留了珍贵的实践样本。

贵州水族聚居区流传的水书,是水族先民创制的雏形文字,需水书先生口传解读。虽篇幅有限、符号独特,却涵盖天文历法等内容,被誉为水族“百科全书”。在《水书与水家起源》中,岑家梧指出水书与殷商甲骨文的关联,开创水书系统研究先河,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起源研究,提供关键线索。
一场场民族学展览,不仅生动呈现了黔贵少数民族的文化多样性,也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开拓了新路径。这种战时学术繁荣景象,得益于当时贵州已汇聚多所高校。
1944年5月,抗战中的作家巴金也来到了贵州。他和萧珊在贵阳花溪憩园宾馆喜结连理。巴金还以此地为背景,创作人间三部曲中的《第四病室》与《憩园》。

文化浪潮的冲击不止于文学界,更在新闻出版领域引发深远回响。马宗荣与谢六逸主持的贵阳文通书局编辑所,便是颇具影响力的代表。
彼时的贵州,形成了独特的文艺气象,人们用文字与艺术凝聚力量,在艰难时岁中奏响激昂的强音。
故宫文物庋藏于安顺华严洞后,并未如传闻那样被密封保存,它们曾先后三次离开安顺,在国内外公开展出。倡议在贵阳展出文物的,正是时任贵州省立艺术馆馆长的陈恒安。他想借故宫文物在黔之机会,为西南民众举办一场展览。

贵州办展之际,马衡派时任故宫博物院驻安顺办事处主任的庄严赴贵阳协同布置。经过筹备,为期20天,190多件故宫文物贵阳书画展,在贵州省立艺术馆盛大开启。
在贵州省安顺市档案馆,至今完好的保存着一份特殊的《国宝档案》。它曾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入选了最震撼网民的70件“镇馆之宝”。国难时期,安顺人民共克时艰的家国情怀,凝聚在一张张泛黄的档案卷宗里,成为故宫文物迁徙岁月最珍贵的历史印记。

战火纷飞中,文物与典籍齐聚贵州,贵州文化界极为珍惜这千载难逢的机缘。当国民政府教育部诚邀各大学派专家到地母洞校勘《四库全书》时,贵州文献征辑馆即刻响应,连夜组建抄录专班。
这部新编的《贵州通志》,不仅修正了原通志一些谬误、不实的记载,更填补了大量历史空白,成为有史以来至民国时期资料最丰富的《贵州通志》。《四库全书》也由此在黔贵大地留下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印迹。

同样在此刻下学术烙印的,还有一位外国学者。1944年10月,英国学者李约瑟再度访学浙江大学。对于这位助力中国科研的远客,竺可桢还用湄潭本地所产的茶叶款待他。

1940年,中央实验茶厂落户湄潭,推开了中国现代茶叶的第一扇大门。浙江大学利用龙井工艺和本地茶种,研发出湄潭龙井即后来的“湄潭翠芽”。湄潭的优质茶叶,通过滇黔公路与驼峰航线远销海内外,在战火纷飞中构筑起一条独特的通道。这些散发着山野清香的茶叶,成为换取枪支弹药的关键物资,为支援抗战,争取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萦绕着茶香与书香的大街小巷,汇聚和保护了一大批如谈家桢、贝时璋、卢鹤绂等一代胸怀报国之志的知识分子精英,也培养了一大批如程开甲、叶笃正等新一代蜚声中外的科学巨子。
这是浙江大学在湄潭自建的贵州首条400米标准跑道的体育场,遵义、湄潭、永兴三地校区师生纷纷组队,成功举办了西迁贵州后的首次全校运动会,场面盛大。然而,意外很快毫无征兆的席卷而来。

1944年深秋,日军疯狂突袭素有“贵州南大门”之称的军事重地独山县,一场新的危机骤然降临。烽烟再起,未知的阴霾再度笼罩,命运的齿轮,又将把西迁人推向哪里呢?
更多精彩内容
锁定CCTV-9
11月26日-28日
每晚22:04
纪录片《西迁壮歌》
敬请收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