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贵州 | 遗风犹存的福泉平越古城

贵州广播电视台三农事业部 | 2023-12-21 09:00

明代是贵州开发的一个重要时期,兴起了数十座卫城和府、州、县城,还建起数以千计的屯堡。在被誉为“磷都”的贵州省福泉市,至今还保留着一段别具一格的城墙——平越古城!

福泉,古称平越。这里原先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属于播州宣慰司管辖。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此设平越卫,把卫所插入土司,平越府与平越卫同城。可见平越战略地位的重要,平越(也就是福泉)控扼湘粤通往贵州、云南的官方驿道,将黔东八府与省会及贵州宣慰司连接起来,又可沟通川、黔两省,故设卫后便建城池,平越卫城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马鬃岭扼其喉襟,羊肠河设其险阻”,实为要冲之地。初建时为土城,洪武三十四年(1401年)改筑石城。城周长1400丈,折合4666米。城墙高一丈二尺,宽一丈五尺,呈正方形,有东、南、西、北四门,上有城楼4座,串楼1540间,垛口840个。因城内无水,城被围时,人马常被渴死。所以,明朝成化年间,平越卫指挥张能认为无水不利于防守,便在城西增设小西门,将城墙延伸至河边,筑堰引水入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总兵安大朝、指挥奚国柱、知府杨右陶等计议,在其外增筑一段城墙,将河段围入城中,形成内城、水城、外城的格局。自此,平越城“崇闳雄丽,固若金汤,为贵东之首”。

这座城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河流的一段围入城中,居民可到水城汲水。为了防备发生战事时水源被截断,又在水城外修建了一道长55丈的外城墙。外城墙两处跨过河流,墙建在两座石孔桥之上,故被称为“桥上城”。为了让水能够流动,又便于防守,在桥下设有铁栅闸门,实为两座水关。出小西门,有道路通过水城、外城,因道路要穿过河道,在路下建有5个泄水的涵洞,侧边建有吱哑作响的水碾,颇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风韵。

福泉古城是贵州原创,显示出贵州人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来到这里,可以感受到城市的巨大变迁,平越古城由军事据点演变为地方行政中心,如今变成一座美丽的城市。在福泉城内,有座称为“大夫第”的古城垣博物馆。这里陈列着200多幅照片,浓缩了贵州自明代以来的城垣、古堡、营盘、碉楼、城壕、关隘、烽火台,由此可窥见贵州明清时期的古城风貌,反映贵州600多年的沧桑。

资料来源:史继忠著 《华夏之裔》

声音贵州 讲述贵州声音

展示贵州生态文明

宣传贵州乡村振兴

贵州广播电视台三农事业部声音工作室出品